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生理学与疾病》教材特色与创新
 
更新日期:2019-06-03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教材编写目标清晰,定位明确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卫生部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结合我校护理、口腔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国家

 
1.教材编写目标清晰,定位明确
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卫生部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结合我校护理、口腔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借鉴优秀医学教材而编写。教材目标清晰,定位明确,考虑我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比如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口腔医生,不是理论学家、研究员,编写中力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在难度和深度方面与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做一定的区分[3],主要适用于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2.以器官系统为单元,通过精选案例融合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
以临床现象入手,以器官系统为单元,疾病案例为线索编写,将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地衔接和融合。全本教材分十一章,主要内容有细胞基本功能与疾病、血液系统与疾病、循环系统与疾病、呼吸系统与疾病、消化系统与疾病、能量代谢与发热、泌尿系统与疾病、内分泌系统与疾病等,将病理生理学中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失衡、缺氧、发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应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疾病或病理过程整合在与生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单元,通过经典案例将教学内容从生理学自然过渡到病理生理学。以整合后的“循环系统与疾病”一章为例说明。
在“循环系统与疾病”一章中,我们将生理学“循环系统”与病理生理学中的“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等病理过程整合为“循环系统与疾病”,共四小节。第一节讲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二节讲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第三节讲血管生理,第四节讲循环系统相关疾病(包括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教师先讲授前三节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接下来通过一例“因外伤大失血而血压进行性下降”的病案引出第四节循环系统相关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危重病理过程——“休克”。目前认为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造成的全身微循环障碍(涉及生理学的微循环、组织灌流、心血管神经体液调节),按照始动环节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涉及动脉血压、外周阻力、中心静脉压)、心源性休克(涉及心脏泵血功能)、血管源性休克(涉及血管生理),这些学习休克前必须掌握的生理学知识点在前面三小节刚刚学习完,学生不存在间隔时间太长而遗忘的问题,减少了重复的授课内容,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可以完成从正常机能状态到病理状态的自然过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疾病发生原因和机制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存在相似知识点间隔时间太长而遗忘的问题,减少了重复的授课内容,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可以完成从正常机能状态到病理状态的自然过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疾病发生原因和机制的学习兴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生理学与疾病》教材特色与创新

下一篇: 《生理学与疾病》教材特色与创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