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
 
更新日期:2019-06-11   来源:发展研究   浏览次数:2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劳动生产率呈现总体上升的规律性特征从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来看,劳动生产率为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用GDP代表劳

 
(一)劳动生产率呈现总体上升的规律性特征
从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来看,劳动生产率为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用GDP代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用劳动人数代表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就等于劳均GDP。对一个经济体而言,长期中,其总产出是不断增加的。2015年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报告称,全球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已达到66%的峰值,目前呈下降趋势。2017年联合国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老龄人口数量和比例正在增加。基于此,不断增加的总产出和下降的劳动人数,必将带来劳动生产率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
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源来看,由前文分析可见,劳动生产率是由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均资本共同决定,且与两者呈正相关。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增加劳均资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两个途径实现。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技术前沿国家而言,资本存量较大,且相对稳定,每年资本形成扣除折旧后的新增资本很少;技术突破往往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在重大技术突破前,技术前沿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总产出总是以一个相对温和的速度增长。相对稳定的资本存量、温和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存量相对较少,每年资本形成扣除折旧后的新增资本较多,劳均资本一般会明显增加;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逐步缩小,全要素生产率将收敛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劳均资本的明显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趋稳,将带来劳动生产率在长期中趋于上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长期中趋于收敛是普遍现象
从各国不同发展阶段来看,后发国家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逐渐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推动了技术进步。在此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快增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演进过程趋稳,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放缓,资源配置有效性降低,人力资本增速减缓,技术水平与技术前沿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技术追赶难度不断增大,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逐渐趋缓。当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趋近或达到技术前沿国家时,部门间要素转移已趋于缓慢,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重大技术突破前常常会有一个时间较长的技术进步停滞期,这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收敛于比上一发展阶段更低,但相对较稳定的水平。
从资本边际产出变化来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经济增长会遇到边际资本产出递减的问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物质资本的投资不但增加了资本存量,而且由“干中学”产生的新技术通过知识外溢会产生正的外部性(武瑞杰,2013)。正是这种外部性克服了资本边际产出递减趋势,呈现资本边际产出递增的规律。但在现实经济中,资本边际产出的变化往往处于二者之间。因此,随着资本形成增速的下降,凝结在固定资本的技术进步一般也会趋缓,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趋于收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

下一篇: 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