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对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要更重视心理疏导
 
更新日期:2019-06-14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浏览次数:4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之重要举措。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贫困学生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物

 
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之重要举措。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贫困学生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更要对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进行心理扶贫、志向扶贫、智力扶贫,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助扶效果。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敢正视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虚荣心比较强的,有的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学习不够努力甚至发生厌学弃学现象,有的感到自卑又不能搞好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出现“心理贫困”现象。这些现象集中表现:
第一,自卑心理。有些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由于对家庭经济贫困压力以及对家庭经济贫困的不恰当认识,对自己衣着打扮上显得寒酸土气、落伍,课余生活上单调、乏味,眼界上的狭窄以及兴趣特长上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好像样样都不如人,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从而出现自卑心理。存在因贫而怨、因贫而羞、因贫而卑的现象,心理容易形成偏执、自卑与自负并存、好强与脆弱并存,严重的甚至会的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
第二,闭锁心理。正是因为自己家庭经济贫困,穿着不如人,“人穷容易志气短”,就不跟别的同学往来,把自己封闭起来,出现闭锁心理。
第三,嫉妒心理。因自己家庭经济贫困就嫉妒比自己富裕的家庭,因为别人的学习成绩好就嫉妒别人的学习,出现嫉妒心理。
第四,焦虑心理。有的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认为自己很难改变家庭经济贫困的面貌,掺杂着忧虑、紧张、恐惧、不安、压抑等多种负性情绪,出现焦虑心理。
第五,虚荣心理。有的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顾家庭经济贫困,在吃、穿等物质方面忽视家庭承受力去炫耀性消费;在学习成绩名次、名望等精神方面过度关注,产生浮躁和焦虑,出现虚荣心理。
第六,回避心理。有的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对家庭经济贫困现象、学习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不能正视,绕开问题走,结果出现思想包袱越来越重,情绪越来越低落,出现回避心理。
第七,消极心理。有的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出现一种极度失望、压抑心态,对生活、学习失去目标,涣散精神、瓦解斗志、磨灭理想、丧失信心,出现消极心里。
第八,过敏心理。一些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因为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感会让他们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的自尊,对身边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甚至会不自觉地把外界人正常的举动看成是针对自己的,出现过敏的心理。易于让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处于一种自己臆造的、充满敌意的氛围中。长此以往,会偏执地看待问题,对他人不信任,甚至会对社会不满。
针对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这些不良心理,要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培育他们的积极心理,在把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心理帮扶、志向帮扶和智力帮扶,让他们阳光般地生活、学习与成长,真正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应有的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对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要更重视心理疏导

下一篇: 对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要更重视心理疏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