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以自然喻人的品评方式
 
更新日期:2019-06-14   来源:文学评论   浏览次数:1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世说新语》中,将自然物和人相互比喻,以此评论人物,这是先秦儒家比德式自然观的继承,同时在类比的角度、内容、方式和重心上又有很大的突破式的

 
在《世说新语》中,将自然物和人相互比喻,以此评论人物,这是先秦儒家“比德”式自然观的继承,同时在类比的角度、内容、方式和重心上又有很大的突破式的演变,这也就使得《世说新语》中所表现的自然喻人的人物品藻方式成为一个全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现象。
人物品藻,重心在人,是对人的个性气质的表述,以自然物相喻,也是为了展现人的人格特质和整体风貌。从人的层面来看,当时的人物品藻中,以自然物来比喻衬托的包括了人的外观、形貌、才能、德行、个性、气质、神情、人格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几乎囊括了由表及里、由现象外观到本质特征的整个全幅的人类形象。首先,有以自然物比喻人的容貌形象,“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716页。] 裴楷观察王戎的形象,说他的眼睛明亮闪烁,像山岩间的闪电一样。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形体上不及其他名士风姿高朗,较为矮小。但裴楷却看出其目光锐利,不失名士形象,并将他眼睛的优势突出出来,形象的比喻为闪电,而且是映照在山间岩石上的闪电。这一比喻不仅表现了王戎眼神明亮,而且传达出其目光中所显示出的坚毅、硬朗的神情,短短几个字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名士形象。评论王戎的裴楷自身就是一位容貌俊朗的名士,被当时人们公认为“玉人”,并且说看到他就像在玉山上行走,光彩照人,“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以玉来比喻人的容貌,这不同于儒家的以玉比德,是纯粹从玉这一自然物美丽晶莹洁白的视觉形象入手来和人的容貌的秀美清丽相类比,不涉及内在德行。其次,也有以自然物比喻人的才识,“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写水,注而不竭。’”[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519页。](《赏誉》三十二)郭象作为玄学的代表人物,好《老》《庄》,善于清谈,是当时清谈席上的常客,王衍评论他的言谈议论如同倾泻而下的瀑布一样源源不绝、不可阻挡,以声势浩大的瀑布来比喻人的言论,说明了郭象清谈时论理丰富、逻辑分明,且辞音激昂、气势逼人的声色。除了以自然物喻人的容貌、才识,还有以自然形象来暗示人的神情气质、个性人格。《文士传》中,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也以荆山悬崖之上的石头自喻。刘祯因失敬于世子夫人而获罪被押,武帝去看望他时,看到他正在端坐着打磨一块石头,因而问道:“石何如?”刘祯自觉被判罪而感到冤屈,便以手中之石来表明自己人格上的磊落自然,出于山崖之上的石头是受之自然的产物,其禀受天地造化之气,气质坚毅不可移,正如自己个性光明硬朗,外界强加的诸种打压和限定并不能改变自己内在的自然之性,无损于自己磊落的风气和高尚的人格。总的来说,以自然喻人的人物品藻,从人的层面来看,对人的观察评判的角度多样化,包容度扩大化,且欣赏类型和标准并不限于某种特定的范围中,而是能够涵容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特质,如《言语》篇中,王济和孙楚在谈论各自的土地人物之美时,各自以不同的山水比喻了自己家乡人物的不同特征,王济以宽广平坦的土地、甘美清澈的水流和廉洁正直的人类德行相联系,孙楚以高大险峻的山峰、波澜激荡的水流和奇才异能、英杰众多的家乡人物相结合,人物性格各有特色,但各有其美,并无优劣之分,这是一种众美与共的审美态度,充分显示出此时期人们对各种具有差异性事物所怀有的极其包容的审美心态,且这种心态本身也彰显了一种具有平等精神、开阔心胸的人格美,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统一权威的分崩离析、黑暗混乱的社会境况反而容纳了更为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使具有不同特质的人格在论无定检的环境中得到了共同的张扬。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以自然喻人的品评方式

下一篇: 以自然喻人的品评方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