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研究新视阈
 
更新日期:2019-06-14   来源:文艺争鸣   浏览次数:2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基于此,我们把市井意识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从发生学和观念史的角度厘清中国作家观念的发生演化状况,从意识结构

 
基于此,我们把“市井意识”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从发生学和观念史的角度厘清中国作家观念的发生演化状况,从意识结构和价值层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逻辑发生和转型特点。打通中国的都会、城市、乡镇割不断的血脉相连,发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具有深厚的中国本土经验——中国话语,体现出另一种现代性。
我们所说的“市井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市井细民阶层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以及中国作家在其文本中着意描绘这些市井细民生存的原生本真状态,所展示出来的市井风情、审美趣味,市井情趣构成了这些作品的底色和基调;不仅以中国广大地域——城市集镇、市井闾巷之间的文化风俗来显示社会现实的环境,拓展情节,刻画人物,尤其是剖示人物的文化心理,画出“市井细民的魂灵”,使漫长修远的数千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与当代社会、现实的人的心灵相接,而且包含了现代性质素和都市文化的丰富蕴涵,具有深厚的中国本土经验——中国话语,体现出中国的现代性。
必须注意辨析几个有关的概念。“市井”与“都市”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以上海而论,上海常被等同于特定的都市景观,如上海外滩、世博园等。这个“上海”当然重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表面不那么璀璨耀眼却又深嵌在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密布四处的普通民宅和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空间,弄堂是上海中产阶级的秘密和物质文化的体现”。正是作家笔下的弄堂“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精神补偿力量,它不断流动,阻止那种使上海走向衰败的力量。”[15]此处所谓弄堂,正是市井的一种具象化形式。上海其实是:表面上的西方化,内里的中国精神(Chinese spirit inside with Westernized out Looking)。西方文明与中国精神,如油和水一样混合,油浮其上,而内里还是坚实的中国文化的核。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波德莱尔有关现代性的经典定义:现代性一半是变的,一半是不变的。因此在中国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城市或城镇绝大部分是 “市井”,“市井”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构成主体。大城市中也有“市井”,“都市”的“市井”是“都市”的重要组成部份,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井”是中国城市的根。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从中也可知文学研究中“市井”地位的重要性。
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本土经验和城市文化之根的现代性,并非与西方文化对抗,新旧文化乃是接续的、调和的;中国文化是在开放下的坚守,坚守中的开放。由此打破学界主流仍然沿用的费正清学派的挑战——回应模式 ,以及将传统与中国视为现代性的他者叙事怪圈。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研究新视阈

下一篇: 研究新视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