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更新日期:2019-06-18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4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不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也建设了一大批实训基地,与企业之间

 
一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不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也建设了一大批实训基地,与企业之间有人员往来,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收效甚微,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所学与现代企业所需零距离接缝的寥寥无几。因为,多数院校都只停留在“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中浅层次合作阶段,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甚至有不少院校和企业只是形式上的合作,与企业仅仅签订了一张协议,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没有真正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1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足 首先,在师资上,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很多老师是从校门出来又直接进了校门,总体而言,他们的特长是理论水平高,不足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主要是他们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生产实践能力不够。由于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没有直接参与过,更就无从谈起为企业解决真正的技术问题,也即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企业热情不够,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这就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的可能。
1.2 企业指导老师理论水平不能完全胜任教学需求 企业指导老师,由于他们由于长期从事一线生产或维修岗位,所以工作经验丰富,具备大量的现实应用案例技术。但是他们也有缺点,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学技巧、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等专门学习及培训。所以他们在讲授教学内容过程中,特别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很难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担任学生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1.3 企业经济利益回报时间长,积极性不高 企业与学校追求目标不相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最大的热情。多数企业只对能有立竿见影效益的成熟技术或相关项目感兴趣,他们意识不到高素质型的技术工人是其保证产品质量,也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必要条件,所以没有去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热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是政府的事情”, “我培养了学生,毕业后不留在我们自己的企业,那不是为他人种树吗……”这些认识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4 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 首先,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数是合建几个设备简陋的实训室,或简单地购置几台落后于教学需求的设备,不满足市场技术应用的要求;其次,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任务过程中,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的繁忙,没有委派技术人员来学校承担技能教学任务,偶尔做点有限的技术讲座,达不到人才日常化教学培养;最后,由于企业自身利益因素,很少有企业将自己单位的高级别技术人才投入到学校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的技术应用有差距。这些形式化严重的校企合作形式挫伤校企双方继续合作的热情与积极性,阻碍了校企的深入开展,难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