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增设戏曲课程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四川戏剧   浏览次数:4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增设戏曲课程的必要性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戏曲教育状况中国戏曲作品的创作是曲作家根据作品的需要,选取具有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增设戏曲课程的必要性


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戏曲教育状况

中国戏曲作品的创作是曲作家根据作品的需要,选取具有特定感情特征的曲牌、宫调来联缀成曲,再将词依声添入。中国戏曲音乐的这种程式性的特点,使戏曲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背景化而使人因其高度的共性而对其不大加以关注,所以在中国,评判戏曲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作品的曲辞写作水平,戏曲也因此被纳入了文学作品的范畴。现在,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均开设有戏曲文学(属于元明清文学)内容。然而,中文专业对戏曲的学习较多是从剧本的角度平面地阅读,多从对剧本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角度去解读和考证。这就偏离了戏曲艺术的本质,学生对戏曲艺术本身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或是从教学方式来说,基本上是西方教育的翻版。和声、配器、复调、作曲理论、音乐欣赏等皆以西方音乐为主,而对于民族调式和五声性的和声手法、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音乐(声乐和器乐)却相对甚少。艺术学科中,除戏曲院校为全国各戏曲团体培养专业人才外,戏曲音乐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很少受到重视,仅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占最后一单元,在该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情况下,在缺乏配套的音像资料的情况下,该单元也仅仅或是泛泛而谈,或是仅介绍一两种曲种,给学生的印象也仅是擦肩而过。在音乐科教学中,我们的学生能熟练弹奏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钢琴曲,也能侃侃而谈国外的交响乐,能在入学前就堂尔皇之地用原文高歌外国歌剧名段,却不能完整地讲出戏曲四大行当、京剧三大件、京剧四大名旦、川剧变脸等基本的戏曲常识。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是积极面对全身心投入?或是绕道而行半推半就?

最近,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决定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试点京剧课。这一举措既是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美育素质,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如今有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戏曲选修课,选修学生人数也非常饱和。但在大部分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戏曲,这种集音乐、舞蹈、表演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民族精髓依然处于被冷落的地位。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式、新要求和承担振兴戏曲艺术的重担,将戏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加以重视、探索和研究,这不仅能造就出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也对加深和优化艺术学科的课程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end##

                     二、增设戏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戏曲是在民间流传的歌舞、说唱与滑稽戏等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是表达人间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敏感地触及人类理想和世间情怀的综合艺术。中国传统历来强调文艺的“美教化,移风俗”,高则诚在《琵琶记》开头就有“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之说,实际上是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以其最生动的演绎人文故事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一个泱泱农业大国的人文教育任务。

1)认知能力、道德行为的培养

戏曲通过其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去体验、感受和领悟戏曲中所传达的社会普遍情感和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有利于观众形成一种健康的精神指向。陈独秀曾说“戏圆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还有人以“观戏如读书”来高度评介戏曲的教育功能。

2)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戏曲同其他戏剧品种一样,是时空艺术。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具有“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的特点一样,古代戏曲重神似,重表现,“取其意而弃其形”。戏曲色彩斑斓的舞台背景设置,明亮华美的服饰,绚烂夸张的脸谱,曼妙多姿的身段,精彩绝伦的打斗,美轮美奐的音乐,形象生动的造型,可以培养观众获得直接的艺术创造经验,为观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对艺术形象进行体味和补充,从而理解形象的内在意蕴、获得审美愉悦。这一想象力激活和调动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3)探究民族艺术宝藏,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戏曲从宋金杂剧、南戏、元曲到明传奇到清地方戏,数百年来吸收融化了唐宋大曲、金元诸宫调、唱赚、南北曲以及民歌、兄弟民族乐曲、琴曲、宗教音乐等声腔曲调,并融于一炉,集其大成。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声腔艺术的戏剧特征。通过戏曲可以了解历史和人文知识、领悟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表现手法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通过对戏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揣摩、研究戏曲声乐、舞蹈、器乐,戏曲对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高将提供丰富的艺术宝藏。

三、借鉴戏曲综合艺术,丰富高师教学资源

    戏曲作为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演剧观,主要突出在其“歌”与“舞”上,戏曲声乐具有相当丰富的专业技巧,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总结,已形成一套中国戏曲声腔理论艺术体系。仅从音色而言,有的甜润清亮、刚柔相济;有的沙喉润响,气催喷字;有的结实凝炼、谨严肃穆,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加之中国戏曲声乐十分讲究“四声”、”五呼”吐字发音归韵等美学原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继承、发展传统民族声乐必不可少的资料和教材。

“月临山川,理一殊万”,人类的生理构造和发声器官并不因国家民族地区的不同而有大的差异,在歌唱原理与演唱方法上应该是共性大于歧异的。那些崇尚美声唱法而鄙视民族传统歌唱方法的人是极为不正确的。笔者在从教的十年期间,几乎每届新生在开始上课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声乐课最为关注的是:我是唱美声或是民族?更好笑的是:她认为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是美声,而唱东北民歌《摇篮曲》是民声。喜爱、能演唱戏曲的学生几近空白,能唱几句的也像是怕被指认为“老古董“似的而羞于开口。借鉴、参照戏曲声乐理论必将对声乐学习大有裨益,尤其是民族唱法更应充分涉猎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特别与声乐相关戏曲、曲艺、民歌等,她们足以给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滋养。她们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结合,将促进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文化的沟通,推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戏曲器乐因剧种的不同其乐器组合不一,其主奏乐器也不同,各剧种伴奏乐器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各种音色的表现功能,对美的境界的开拓,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许多优秀的器乐作品,大都充分吸取了戏曲音乐的精髓,将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特殊音调改变、挪移。如闻名中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大师华彦钧先生的传世之作,从乐曲结构到旋法韵律、从演奏技巧到艺术风格,都与他所生之地的说唱音乐、江南丝竹、滩簧、锡剧等众多戏曲和民间音乐有着相亲相融、千丝万缕之关系。《梁祝》的音乐素材也来自地方戏曲、《帝女花》采用粤剧音乐素材、《河南小曲》采用豫剧音乐素材、《一枝花》采用山东梆子及民间曲牌音调、《江河水》采用东北民间乐曲等等。学习、借鉴戏曲器乐,将使学生对于作品的演奏风格、技巧、情感、节奏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戏曲表演积累了相当成熟的舞台经验。舞台设置讲究简化,简洁、空灵而开放,具有写意性。在戏曲中,语言和形体都能造成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不断变化。这种独有的时空观念,使戏曲把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化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广阔性。一切服装也好,以及一切道具也好,都着眼于帮助舞蹈。中国戏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歌舞的服装和歌舞的化装,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都必须适合于歌舞,戏曲演员的服装实际上是一种舞衣。如一般旦角穿的服装大多有水袖,水袖就是一种舞的工具。其它如靠旗、甩发、髯口等等,都是帮助舞蹈的工具。它们的设计,正是从帮助舞蹈动作来着眼的,表演动作流畅连贯,以神赋形。戏曲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但凡举手投足,颦笑嗔怒、开合俯仰等各种程式化的动作,经过独具匠心的处理,无不显示出美的形状、动势和风韵。中国戏曲演员运用肢体技术直接而优美地表现角色的思想情感,这种技术形式不受具体与个体的局限,而着眼于对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甚至从各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灵感,诸如诗词歌舞、琴棋书画、花开花落、武术杂技、飞禽走兽、行云流水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就从燃烧的香烟的浮动缥缈,来研究声身段舞蹈的美妙变化;而由纤纤兰花的清雅婀娜变化改造的旦角所惯用的“兰花指”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戏曲舞蹈既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是对生活更鲜明、更冼练、更规范、更优美的提纯与美饰,具有更为强烈而优美的艺术概况力与感染力。在高师舞蹈资源相对匮乏情况下,借鉴戏曲表演,多欣赏、多体会、多思考,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本民族浓郁风味的舞蹈作品。

    通过增设戏曲课程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我国的戏曲音乐,使中国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逐步转化为专业音乐教育内容,以期为学科专业教育民族化、系统化的体系建立做出有益的探索,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改革教材,增加相应音像教材,提高教师戏曲艺术欣赏水平,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四、弘扬民族文化,利用课堂培养戏曲年轻观众

回溯历史,戏曲始终把“为观众”放在核心地位。古代戏曲正是在来自观众、面对观众、让观众参与乃至创造观众的历史中完成了近千年的辉煌。古代戏曲的美育作用在当下的延续更多更现实地体现在如何让以保留剧目形式存在的古老戏曲吸引观众。而吸引观众首先要培养观众,尤其是培养年轻的观众。造成年轻人不懂戏曲的直接原因是他们没有机会学着欣赏戏曲。尽管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戏曲院校在招生,当远远不能满足戏曲培养观众的需要。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专业戏曲人员的培养,而不是数量庞大的观众群的培养。培养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为当下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戏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方针和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让许多中小学校开始重视戏曲,戏曲开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戏曲音乐资源也得到相应的开发和利用,有的中小学校甚至还开办了京剧、昆剧等培训班,另有学校还被命名为某一地方剧种或曲艺的传承学校,这对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对戏曲知识的学习和关注,缺乏戏曲艺术修养,不了解戏曲知识,不懂欣赏戏曲,更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体验,是很难胜任戏曲教学任务的,更谈不上承担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将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戏曲音乐基础教育水平,也关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继承发展,代代相传的问题。从这一点看,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意义深远。有了重视,大家才会努力地作好戏曲教育工作,振兴戏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上一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增设戏曲课程的必要性

下一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增设戏曲课程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