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更新日期:2019-06-24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浏览次数:2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教育成败的

 
(一)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教育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全面整合师资力量。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培训、讲座,让教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适当进行考核,完善培训机制,从源头实施传统文化的有效教育。此外,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落到实处,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为此,高校要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督和考评机制,为传统文化教育保驾护航,实现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习知识、传播知识的主要渠道。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融合进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文化概论和经典细读相结合,从面到点,由浅入深,完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高校都基本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学部,因此每一位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应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上,领悟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协同性[6],从而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对学生起作用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传授优秀传统文化,变被动为主动,将“要我学传统”转变成 “我要学传统”。此外,教学中还可加入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还可结合地域特色开设一些选修课,以城市文化为起点,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四)归纳总结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特色的契合点
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广州为例。广州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既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这样的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也有一批如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以理工、师范和医学等见长的专门类本科院校。对于这些专门类高校,我们应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医药类院校的“济世”、政法类院校的“忠诚”、师范类院校的“为人师表”等,以校训和校史为突破口细致收集这些高校的校训和校史,挖掘和整合该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在熟稔高校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以《论语》、《孟子》、《国语》等为蓝本,通过研读古代经典著作,找寻到传统文化与高校的契合点,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既可以使大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将学校的立校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全面养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下一篇: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