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方高校机制建设 力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The Reserch of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local urged the young teachers'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motion
(1、Changzhou University Technolgical Division,2、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Jiangsu Changzhou 213164)
摘要:我国地方高校数量众多,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科研工作中存在着教学科研无法兼顾、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科研信心不足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但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生力量,所以必须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高度重视,高校要构建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机制、构建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生成自身科研实践智慧、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机制
Abstract : The number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is numerous,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 teacher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can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ervice level is not high, lack of confidence, scientific problems. But the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ffective strength, so it must be for the you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construct academic ethics mechanism of young teachers, young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utor system for science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young teachers to generate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wisdom, build perfect appraisal mechanism and other measures, improve the you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 you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promotion mechanism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以,现如今地方高校教师的两大重要任务就是科研与教学,教师也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end##
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地方高校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2010年度全国教育情况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我国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358 所,部署高校共计111 所,其余均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29%。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地方高校作为主力军与部署高校一起在促进科技创新、地方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根据教育部2010年度全国教育情况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我国普通高校现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其中35 周岁以下的63.2万人,接近占到一半的比例。由于“十一五”之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的都是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这就使地方高校中青年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青年教师的科研在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科学长远发展,就必须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高度重视。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繁重,导致地方高校大量引进青年教师,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占主体地位,而且公共基础课的专职教学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青年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等高级别项目数量较少,承担的大部分都是校基金等级别不高的科研计划;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说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竞争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科研无法兼顾,常常顾此失彼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为1:18[1],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地方高校实际师生比已接近或超过这个红线,教学任务明显增加,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类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用多媒体授课,这就使得青年教师更加无暇顾及科研。另外,青年教师通常面临家庭、生活、自身提升等压力的人生奋斗阶段,也影响了他们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以江苏省某普通地方高校为例,专业基础课教师需要完成至少300个额定教学工作量,考虑到合班教学、学生实习等其他因素,仍需完成两到三门的课程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鉴于以上原因,青年教师很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齐头并进,求得一个平衡点,往往造成顾此失彼。
2、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缺乏主动性
地方高校近年来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刚从高校毕业,虽然在学习期间都完成过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但很少规划过自己的科研方向,普遍存在科研综合素质不强,主动性不够等缺点,缺乏自己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2]。主要表现在:(1)部分青年教师满足于发表论文,多数时间从事实验室工作,普遍缺乏产学研合作的经历和经验,不能将研究创造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化生产力,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导致他们没有体会到自身的成就感。(2)团队合作意识淡薄,高校为了促进科研发展,大部分都成立了科技创新团队,由于学缘结构的关系,不少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对刚入职的学校学科研究内容等不熟悉,短时间内难以融入已经存在的科研团队。这样致使部分青年教师长期游离在团队之外,做科研只能单打独斗,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样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3)青年教师对地方重点产业缺乏了解,无法对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对国家、省市各种科技计划的特点和申报要求了解不够透彻,导致青年教师对自身科研规划方向不甚明确,从而影响了选择科研方向、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
3、项目立项率低,科研信心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科研项目来自校内科研启动基金,这些都属于科研能力培育计划,希望通过培育提高科研能力,以便以后竞争更高层次的项目,这些科研启动基金大都是一次性资助,竞争性不强。现有竞争性渠道主要有:国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教育厅、市科技局自然和人文社科研究计划等,科研渠道少且竞争激烈。而且有的项目计划也是限项申报,使得竞争更加激烈,资助率较低导致一部分青年教师申报的项目难以获得资助,从而挫伤他们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丧失信心。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与机制
1、构建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机制,确保其发展的积极性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青年教师的治学精神、科研意识、高校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地方高校应加强对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优良学风教育,使其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为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以及开展学风建设标准制定、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高校要定期召开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座谈会等活动,让青年教师充分交流和学习。
把正确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行为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逐步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并将学术诚信档案作为参照,运用于科研工作者参与的项目申报、奖励评选、职称评聘、导师遴选以及其他同科研有关的活动中。同时,把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规范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同事、领导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测评,严格实行“学术道德规范一票否决制”。
2、构建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
所谓科研导师,就是高校为青年教师配备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骨干作为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及时而恰当的指导,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科研导师通常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驾轻就熟,同时也掌握熟练的科研技能,不但可以拓展青年教师的科研思维,还可以为青年教师进行科研业务培训,比如可以讲授项目申报的流程和技巧等,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在国外高校的实践已有悠久的历史,形式非常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模式外,还有POD模式、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等。国外研究报告指出接受指导的青年教师,投入科研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科研成果更丰硕,科研后劲更足;另一方面,参与指导的科研导师也表示对他们自身的科研也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实行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对于整个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氛围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我国地方高校已对此进行了不少探索,但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制度和可全面推广的模式。高校可以实行一些这样的措施,让科研导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对青年教师传、帮、带[3],在细节上进行详细的指导,比如如何撰写论文、如何使用利用文献、如何进行项目申报等,消除对科研的恐惧心理,激发其科研热情。把青年教师吸纳到特定的科研平台或科研团队,因为科学研究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关系,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加入团队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营造氛围、转变观念,生成自身科研实践智慧
高校要为科研工作打造良好的环境,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不断把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想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相长。不少青年教师科研方向不固定,没有形成系统的科研思想和理论,通常碰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内容。科学研究应该先确定稳定的大方向,可以包含几个不同的子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该方向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有持续科研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
高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 鼓励其进行科研,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青年教师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 在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的课题上,几乎没有经费可言, 甚至因学历、职称等原因, 他们连申请科研课题的资格都没有。为了鼓励青年教师研究创造新的成果,开展创新性研究,地方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预研究机制,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为他们科研工作起步阶段提供经费支持。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教师个体科研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我发展是关键。因此,促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是把科研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科学研究,基于科研实践,加强教师对自身科研实践的反思,这种研究有利于促成青年教师生成科研实践智慧。青年教师一旦拥有了自己科研实践智慧,就能在自己的科研方向游刃有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艺术。
4、政策引导,构建完善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在客观上评价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能在主观上促进青年教师科研态度的转变,从而提高其科研绩效,促进其科研能力提高。
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加强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高校要逐步构建科研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学院、同行“四位一体”的考评机制。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对不称职的要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宏观指导和规划,可以通过选送他们进行出国访学等方式拓宽科研视角,提升国际学术能见度[4],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使青年教师在科研上能够得到学校的后续培养,同时给了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使他们的工作和个人价值被理解和承认,最终培养成为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
总之,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生力量, 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洁.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高扩昌,任桂婷.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3]吴秋生.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科研观[N].光明日报,2009-08.13(10).
[4]张相琼.“寓研于教”培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