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小岗精神的基本内涵
 
更新日期:2019-07-02   来源: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7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大包干以来,小岗精神随着小岗村的成长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为核心的理论体系。[1]我们在对小岗精神的研究一定要依

 
“大包干”以来,小岗精神随着小岗村的成长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为核心的理论体系。[1]我们在对小岗精神的研究一定要依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小岗精神和沈浩精神,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一体,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一)大包干精神:小岗精神的根本和核心
大包干是改革创新的历史丰碑,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要继续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坚持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创新寻找出路,最重要的领域通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时代之帆
40年前,小岗村农民,他们勇立潮头,扬起时代风帆,率先实行的大包干,开创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先河。大包干精神的实质内涵之一就是闯字当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和不敢走的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知道,当初冒着风险而形成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以自己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作赌注,赢得了创新的辉煌业绩。实践证明,只有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勇于创新,才能迈出改革的大步子,闯出发展的新路子。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困难曲折,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用创新的意识超越自我,用创新的实践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机制争取优势,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善于用新办法、新举措解决新问题。
2、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启迪人生的理性之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也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解放的程度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大包干”精神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当时“左”的思想及其严重,谈“包”色变。大胆创新的小岗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克服自身小农思想的局限提出“大包干”,不仅体现出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小岗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难以形成后来闻名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精神对当代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彻底脱离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错误、教条的理解和主观主义的桎梏,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劣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解放思想是个永恒的话题,和创新一样,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现实需要。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改革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在乡村振兴建设大背景下,更要在探索发展的道路和谋划发展战略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并把求真务实体现到解放思想中,在求真务实中解放思想,实现思想解放由思想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
3、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积淀深厚的民族之魂
小岗人以舍身取义的壮烈气势,开创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这一契约充分反映了小岗人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的精神。当前,社会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无论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像安徽这样的中西部地区,都把发展的环境作为一大重要因素。因此诚信建设尤为重要,人人都是环境,人人都是资源,如果每个人都讲究诚信,那就是一项重要的文明资源、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与人民群众风险共担意识,坚持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始终牢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获得群众信任。
4、尊重民意、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兴国之策
“尊重民意,以人为本”是大包干精神内涵之一,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这一“民本”理念更应增强。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局面下,务必继承发扬大包干精神,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到了这一点,工作就有了群众基础,发展就有了力量源泉。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各种矛盾冲突纷繁交织,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发挥智慧,以高度的政治敏感进行应对,我们在制定工作决策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急迫、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小岗精神的基本内涵

下一篇: 小岗精神的基本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