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源于技术,融于艺术”理念下的武术美探索
 
更新日期:2019-07-05   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1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武术技术具有艺术美感,其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多元功能价值的身体技艺,在表现特性上与视听艺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正因为此,无论是舞台表演、

 
武术技术具有艺术美感,其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多元功能价值的身体技艺,在表现特性上与视听艺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正因为此,无论是舞台表演、影视艺术还是文学创作、动漫设计,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武术作为其艺术素材之一,在电影领域甚至发展出了一种独立的类型电影——武侠电影,而且是中国各种电影类型中最为世界人民所认识和欢迎的电影类型[11]。武术表演专业的设立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武术表演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从武术作为艺术发展的内在特点来看,也说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符号象征意义的武术,蕴含着相当广阔的美学拓展空间。
武术技术在美学方面可以拓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如果不及时自觉发展的特色与局限,探索当代武术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可能路径,武术之美是否能够可持续性地支持武术表演专业的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著名电影评论家陈墨、贾磊磊等[11-13]均指出过去10多年的武侠电影市场经历了一个相对低迷的发展周期。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包括市场本身的因素、观众审美的因素等,但我们认为,从武打电影本身出发,武术元素对更加新颖、更高水平、更深内涵的美学挖掘的欠缺,是其中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原因。
无庸置喙,武术技术具有一种直观上的外在造型美、运动美和通过肢体、眼神等所表达出来的精神美,而且这种美较之于艺术类的舞蹈和体育类的体操等同类型作品的审美过程是独特的。促成武术技术这种独特美的“枢机”,是武术的攻防属性统摄下的身体符号表达[14]。可以把这种由武术技术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美称之为武术的“自然美”。成龙在回答今后中国功夫片的发展走向时指出:“功夫片打入国际市场还得拍传统功夫片”,而对于“传统功夫片”的解释,他认为就是要用真功夫(即武术的“自然美”),要主要通过武术本身所产生或延伸出来的美在日益开放化、多元化的电影市场中站稳脚跟、开阔局面,与当下西方所热衷的采用高科技、注重后期特效制作的动作片所带给人的美感相对[7]。
在武术表演专业成立以前,不少人认为,武术毕竟不是舞蹈,所以武术美的表达通过对武术技术本体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美进行较为充分地挖掘已经足够。虽然在武术界也不乏有主张武术走美学发展之路的学者,但所提出的路径选择多聚焦于武术与影视工业技术的借鉴融合上。如呼吁武术的舞台表演(舞台剧)应借助灯光、舞美、音效、威亚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武术美的效果和层次;而提倡以影视技术改造和推动武术美学体系进程的部分学者,对于武术美学价值的开发则仍然以工业史视角作为研究的着眼点,机械地将武术美学价值的产生归结于影视工业史促进的必然结果,使得武术美学价值的完善成为了仅靠影视技术推动即可告罄的简单任务。
武术美学价值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虽然离不开影视工业技术的助推,然而,除积极利用各种外在科技手段之外,对武术之美是否需要从其他途径进行细致的探索、开掘?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应该树立“源于技术,融于艺术”的武术美的探索理念。单纯停留于技术的“高难美新”上,由于作为技术承载载体的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缓慢而有限度的,导致武术技术美可开发的空间必然是有限的。只有超越身体层面的技术,跨入兼含精神、思想层面的艺术的领域,使武术之美的内容对于人生世事进行更大程度地涵摄,武术美才可获得无限广阔的挖潜空间。这种美可以统称之为武术的“社会美”。武术之社会美的探索以其技术上的自然美为前提或是其中一部分内容,但在此基础上要全面开拓武术的“社会面相”,让它与人的精神层面(包括道德、伦理、风俗、审美等)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结合,让它成为承载民族风情、爱恨情仇、家国意志的有力载体,进而在更深层面上展现中国人的人生理念、社会关系和生活情趣。换言之,武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技击运动,其美学体系并非简单地包括某个单独的方面,而是融汇了特色民族区域的文化属性和时代背景,它以“造型美”为美学体系的基础,以“自然美”为其表现意义的外在形式,而最终达成“社会美”的价值体系与目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源于技术,融于艺术”理念下的武术美探索

下一篇: “源于技术,融于艺术”理念下的武术美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