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
 
更新日期:2019-07-08   来源:城市问题   浏览次数:3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刘易斯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

 
1、刘易斯模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工业使用可再生资本,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农业部门不使用看再生资本,劳动生产率较低,他把这种经济称为二元经济。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转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是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资本的增加而上升,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工业部门必须提高原工资水平才能吸引劳动力时为止,最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2、费景汗—拉尼斯二元经济论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时,经济才能进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二阶段,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强调了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 ①该模型认为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为工业提供了农业剩余,故工农业两个部门必须协调发展;②该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扩大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共同的作用。
3、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
乔根森模型认为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假设不正确,并试图用新古典主义理论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与农业部门发展的联系。乔根森认为农业的边际产出为正,强调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乔根森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农业剩余是农业产出增速超过人口增速的结果,农业劳动力随着农业剩余的增加而向工业部门转移;第二,农业存在剩余是工业部门增长的前提,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也会促进农业剩余的积累;第三,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恩格尔定律作用的结果。
4、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提出了“地理二元结构”,把二元结构理论引入到了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城乡差距会产生“累积性因果循环”,最终城市比乡村发展得更快,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大,从而出现“马太效应”,最终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埃及发展经济学家阿明在《世界范围的积累》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心一外围”结构。改变地理二元结构,政府要在具有的发达地区,推行不平衡发展战略,增加优势的扩散效应。
5、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天--一条真正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融合的方式。他认为城市的优越条件导致人口聚集,应该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管理土地,以解决城市问题。田园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外围要有大批永久性绿地。要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并就资金来源、土地分配、财政收支和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6、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在全面考察了中世纪和工业革命后欧洲城市发展的历史后,他指出了现代城市衰亡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对策。沙里宁主张将密集的城市分割成若干个集镇,集镇之间用绿化地带连起来。有机疏散理论讨论了城市发展、城市经济现状、城市居民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联系但又相对分离的整体,这是城乡融合的一种理想而又简单的方式。
7、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
城乡融合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他们用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思想来认识城乡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者随乡村的改变而改变,通过生产发展和改造自己。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城市是现代国家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深化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城乡分离是商品经济的分工基础。城乡分离是社会的不协调,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工业现代化以及城市化来最终实现。
8、赖特的广亩城理论
1932年,赖特提出了广亩城理论。赖特认为,当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也不适应当代生活需要,是一种反民主机制,应该被取消。在《消失中的城市》中,他指出未来城市与传统城市或当代城市十分不一样,人们甚至不把它当作城市。在之后的《宽阔的田地》中他正式提出了广亩城理论: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区分到地方性农业网格里,这是城乡融合的一种理想境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 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