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德国乡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更新日期:2019-07-09   来源:世界农业   浏览次数:3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们首先踏入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特有乡村风景美不胜收,农村环境优美,天空湛蓝,空气如洗,牛羊和骏马自由地在山坡吃草。德国农业的先进,乡村环境优

 
我们首先踏入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特有乡村风景美不胜收,农村环境优美,天空湛蓝,空气如洗,牛羊和骏马自由地在山坡吃草。德国农业的先进,乡村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基本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
德国农业实现了“生产”的高效性。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为“六高”: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产品自己自足率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及农民收入高。德国农村建设,得益于于成熟、系统的政策和运行机制。首先实行政策补贴制度,实施“种”“养”结合政策,德国各州根据种植作物的数量来确定畜禽养殖数量,并根据国家农业发展的需要,给与导向性补贴。同时成立政策性银行,给与农业低息贷款,实行全面的税收优惠。其次,大力发展合作社,集体经济和农场主私人经营相结合。1990年东西德合并,尽管目前为止东德经济仍整体落后于西德,但是德国统一之后并没有完全摒弃民主德国的农业管理和运行机制,而是加以改良和创新,大力发展农民联合体和合作社。其合作社已有1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运行机制成熟。合作社可为农民提供信贷、农资供应、咨询、信息及风险预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服务,构成综合的社会服务网。最终形成合作社--公司--农场主的组织模式,农场主多为公司和合作社的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组织结构严密而高效。相比,中国目前也仿效建立类似的合作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网络还不够广泛,机制还不够成熟,运行效率还不够高效,组织还不够严密。农户与公司相对独立,公司大多目的为向养殖户或养殖场销售饲料、兽药或疫苗,有时还会引起经济利益冲突。
德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德国农业注重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平衡发展,避免掠夺式生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2002年颁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生态农业占农业的比重逐渐提高到2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8%。因此目前仍大力推行科学施肥,发展秸秆、干草堆肥以及沼气发酵等技术处理粪污。同时农场入股建设生态发电厂,几乎可实现零成本处理畜牧养殖粪污。同时饲养动物禁止使用抗生素,大力研究和推行动物福利养殖和有机养殖技术。
德国农村“生活”便利。1954年原联邦德国政府便颁布了《土地整理法》,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之后德国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造市政设施,并支持乡村医疗、教育、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为乡村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同时农民保障制度完善[1]。农村制定了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推行农民养老退休金制度,年老农民可提前将农业生产交给有技术,有精力的年轻农场主经营管理。如此既提高了农场生产的效率,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间接促使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目前德国正在启动“LEADER”乡村振兴项目,旨在改变农村人口结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
启示:反观我国,千百年来,农民苦,农民累,农民社会没地位,农村似乎一直以来都是被遗忘的角落。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农合已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还缺乏合理有效的农村养老机制。很多老人虽然体弱年迈,仍需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否则便会失去直接的经济来源。以人为核心应该是我国乡村振兴计划的重点。目前中国农村靠单纯种植和养殖收入偏低,劳动付出与收入严重不平衡,同时年老没有养老保障,这是造成农民社会地位低的根源,也大大降低了年轻一代愿意从事农业的信心和热情,是新农村建设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德国乡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下一篇: 德国乡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