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社交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更新日期:2019-07-10   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1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环境污染、伦理道德失范、个人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同理,在牢牢把握社交媒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环境污染、伦理道德失范、个人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同理,在牢牢把握社交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广阔机遇的同时,亦要高度重视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1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
在传统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师和辅导员往往能够对包括德育工作的目标设置、过程实施、效果调控等重要环节施以决定性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是缘于他们在学识、能力、人生阅历等方面足以作为榜样而备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崇拜,更关键的还在于他们相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处于社会信息流的上游,因而在对信息数量和时效性的掌握上具备天然优势。但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则开始逐步动摇教师和辅导员的权威地位。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社会信息流动形态由“瀑布式”变成了扁平化和网络化,没有了绝对的传播中心,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界限被彻底打破,加之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和使用社交媒体的熟练程度要远远超过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因此,大学生群体不必再依靠教师和辅导员这一“信息中介”,而是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自己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当教师和辅导员原本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逐步瓦解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便是其权威地位开始动摇。此外,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娴熟地运用社交媒体更多更快地获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而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因为不能熟练掌握社交媒体的使用方法,所以不仅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落后,还很少主动地在社交媒体上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他们自身原本强大的个人魅力开始衰减,与大学生群体的疏离感也越发深重。
2 大学生群体易被社交媒体裹挟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缺乏足够的自控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因而极易受到他人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的影响。恰在此时,社交媒体涌入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并且几乎占据了他们一天当中的绝大多数时间,许多大学生在享受社交媒体给他们带来学习与生活的便利和畅快的休闲娱乐体验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逐渐变成了社交媒体“奴役”之下的“低头一族”。大学生群体本就处于具有高度好奇心和追求自由欲望的年龄阶段,再加上他们在进入高校前大多经过了被严格管束的苦读生涯,因此,进入高校后他们既脱离了原来的严格管束,又拥有了一定的可供支付上网费用的金钱,自然难以抵御五彩斑斓的社交媒体世界的诱惑。一是被不良信息诱惑。社交媒体所承载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既有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信息资源,自然也无法避免“灰色”、“黄色”、“黑色”的内容充斥其间,本就缺乏自控力和判断力的大学生很难准确判别眼前的各色信息,更难抵制不良信息所散发的诱惑力。二是严重依赖和沉迷虚幻世界。社交媒体提供的便捷的信息搜索方式、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多样的聊天交友工具,使得大学生群体几乎与社交媒体须臾不离,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时就习惯性地依赖手机和电脑来寻找答案而不愿意自己深入思考;他们在生活中不愿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而只喜欢蜗居于室内,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自娱自乐;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聊得兴高采烈,但进入现实场景后却又会产生社交恐慌和社交障碍,不知应当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些都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负面舆论环境抵消德育效果
大众传播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形成的舆论环境来达到的。以往,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局域网和外界互联网之间设置技术关口,对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屏蔽,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如今,随着上网费用的越发低廉,上网设备的越发多样,高校再也无力阻挡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的簇拥,而社交媒体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迅速俘获大学生群体的“芳心”。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上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社交媒体带来的网络话语平权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发声,但是,由于当前关于“实名制上网”的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还不够严格完善,
因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依然存在着大量负面信息。比如,一些“网络大V”利用其所谓的“影响力”,或散布不当言论,妄图挑动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或散布所谓的西方民主、普世价值,妄图颠覆马克思主义的在我国社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任由一些低俗、媚俗、恶俗的娱乐信息在其平台上传播,试图通过色情、暴力、游戏等内容来吸引用户,进而实现其商业利益。这些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经过一系列的裂变传播,往往会“发酵”成种种负面舆论环境,而这种环境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却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和诱惑性,处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极易深陷这种负面舆论环境,导致理想信念丧失、道德品质败坏、一心追求娱乐至死、虚荣拜金之风甚嚣尘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社交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下一篇: 社交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