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河南省先进村(社)镇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
 
更新日期:2019-07-15   来源:农村经济   浏览次数:3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治理体系新探索。河南省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探索,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经验和启示意义。(一

 
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治理体系新探索。河南省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探索,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经验和启示意义。
(一)乡村自治
乡村自治,即通过充分发挥乡村自治条例、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培养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村民/居民个体由治理“对象”走向治理“主体”的过程。乡村/社区自治的主要任务是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社会自治体系。
1. 党政一体化办公模式。洛阳市吉利区河阳社区推行党政一体化办公模式。该模式强化“三委”班子建设,实行“三委”委员交叉任职,有效消除了“两张皮”现象。此外,还创建了河阳社区“八项基本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对网格员作出明确要求,即“十清、四懂、四会、四掌握、四到位、四快捷”。与之类似的做法还有洛阳市西工区014社区。
2.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为了发挥党的优势,新乡市基层党组织积极创新,如辉县孟庄镇创建了效果颇佳的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第一步党员“分层”。根据党员年龄、职务、身体状况和工作特点把党员分为5个层次。第二步积分制分类。按照党章规定,设23个考核项,根据积分分四类:基本要求类、发挥先锋作用类、违纪扣分类、一票否决类。第三步绩效考评,党员政绩量化。绩效考评每半年一次,全年两次。第四步奖优罚劣,激励先进警示后进。同时,并采取村优秀党员“一帮一”活动。这一管理制度为建立党员淘汰机制奠定了制度条件。通过依照社区治理条例、村规民约等自我管理与约束,通过建立自我管理的议事机制,自己参与并处理日常事务等自我管理的实践探索,促进乡村自治的实现。
3. 建档立卡制的自我服务模式。实行困难户家庭建档立卡制。洛阳市吉利区河阳社区通过建档立卡,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将这些困难户家庭落实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头上。社区成立了由19人组成的“先锋号”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多次组织到空巢老人、病残家庭走访慰问、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不仅深深感动了这些困难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而且受到了居民的赞扬。近两年社区经办的1781件大小事,件件都被居民评价为满意。
成立特色服务团队。洛阳市西工区014社区建立了心理咨询师援助服务队、法律咨询服务队、日间照料中心、红色网络教育家园、西工区消防体验中心等独居特色的服务项目。为解决空巢老人、特困老人日常生活问题,014社区建设运行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同时,结合社区单位特点,社区成立“四点半学校”,为单位双职工解决了子女下午放学后两小时“真空”问题。通过创新机制和平台,发动群众服务群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我服务模式,切实做到社区“事事有人管”,实现自我服务。
4.开放空间工作模式。创办“月月谈”。 河阳社区创办的“月月谈”用来刊登党建工作、社区建设、科普、养生、诗歌、书画作品及各种便民信息等。向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区文明创建及发展建设情况等,让大家随时了解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深受党员和居民的喜爱。
丰富“三会一课”形式。在洛阳市吉利区河阳社区党课上,大讲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员教育。把党日活动搬到花园、小树林、社区中心花园的长廊里、老年公寓等,丰富了“三会一课”形式。通过搞游戏,讲国际形势,聊家常等,使整个党课活起来,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和上级单位的充分肯定。河阳社区采用开放空间等工作模式,找到合法合情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形式,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村民/居民自我成长的过程。
5.季度评诺制度。封丘县创建的“五项制度”中的季度评诺制度,就是自我监督的体现。这项制度主要是对村“两委”主要干部进行工作监督,切实把各项履职承诺落到实处。镇党委把每季度末的28日定为评议日。由镇领导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参加评议,先由“两委”主要干部讲述三个月来工作情况及今后打算,再由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其评议,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镇党委在综合对13个村干部评议基础上,公开评议结果,对优秀干部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诫勉与帮助。通过创新监督形式,调动乡民参与监督乡村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群众自我监督促进乡(社)镇和谐,推动乡村自治的良性互动 ,从而自我监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河南省先进村(社)镇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

下一篇: 河南省先进村(社)镇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