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侗款对侗族生态环境保护的正效应
 
更新日期:2019-07-25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4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地理生态环境既然是各民族的生存空间,在长期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已形成一

 
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地理生态环境既然是各民族的生存空间,在长期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已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传统文化表现出来;传统文化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否则一个民族的升级方式不可能千百年长期延续下去。作为侗族传统文化,侗款在侗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当地民众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所积累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也是制约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重要力量。侗款在侗族社会变迁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外来文化、人口流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作出调适以契合时代的要求。
(一)侗款缓解了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各种行为越来越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乱砍滥伐树木、偷盗或者杀害耕牛、破坏村寨卫生环境等。约束这些不良行为能够缓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无论是传统的侗款规约还是“变体”的“乡规民约”对于这些行为都进行了相应的处罚。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则带来对修建房屋的需求,侗族房屋多是木头建造,这也带来对木材的需求量。而各侗族村寨的“乡规民约” 限定了村民建房对木材砍伐的数量,进一步约束村民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侗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侗族村寨,他们产生的旅游垃圾、生活污水等对村寨造成了沉重的生态负担,因此,一些侗族村寨的“乡规民约”对村寨卫生环境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约,有效的缓解因旅游发展而带来的侗寨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乡规民约”中还有大量的专项规约,规范和约束着村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为。
(二)侗款为侗族人民对侗族地区原生环境的自觉保护提供了保障
原生环境是指既能够保留该地区原有的自然风貌,又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自然环境。侗族地区在经历千百年的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着青山绿水的原生环境状态。村民居住的木楼、鼓楼、风雨桥、高耸的古树、稻田和寨子里的小河构成了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些文化与自然遗产与侗款密不可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按照这一定义,侗款款词以及文本属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小款标志的鼓楼以及款碑等属于文化遗产。侗款款约中对山林树木、水资源、耕田等的保护条款,使得侗族地区的林木、河流、稻田得以保存,从而形成自然遗产。侗族人民创造了这些文化与自然遗产,他们也是保护这些遗产的主要力量。为了有效实现保护文化遗产这一目标,那些拥有某种文化遗产的主体可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保护之中,实现文化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发展。那么,在侗族地区,只有侗族百姓认同并珍惜本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树立自觉的保护意识,并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这些文化遗产才能够得以有效的传承与发展。而在这一方面,侗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侗款是侗族人民的法律,它为侗族人民自觉保护本地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使得侗族地区的原生环境得以很好的保存。
(三)侗款的传承为侗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危机的时代,这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态系统功能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伦理系统失范所致。要想解决这一危机,需要深切了解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这些伦理系统并予以改进与优化。人类需要选择一个与自然相协调的“新文明模式”,即生态文明,以便使人类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能够得以延续下去。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形成和确立,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弘扬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侗款款约中蕴含着丰富的尊重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的朴素的环境知识,其在传承发展中,作为一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融入到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成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进一步彰显出新的价值和生命力,为维护侗族地区生态平衡以及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和传统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侗款对侗族生态环境保护的正效应

下一篇: 侗款对侗族生态环境保护的正效应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