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近代上海的广东“志士班”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上海戏剧   浏览次数:36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代上海的广东志士班[*]志士班是由同盟会员发起组织的一种以宣传革命为宗旨的改良粤剧团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浪潮风

 

近代上海的广东“志士班”[*]

“志士班”是由同盟会员发起组织的一种以宣传革命为宗旨的改良粤剧团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时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一般有识之士,为宣传、鼓吹革命思想,或则以报纸鼓吹,或则借演说倡导,然皆未能深入民间,使种族思想普遍于各级社会,以收实效。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开始借助于戏剧这一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艺术形式来扩大宣传效果,他们先是编撰戏曲唱本以引人入胜,继而创设戏剧学校,编制各种爱国剧本,最后聚合同志,组织剧团,亲自粉墨登场,为社会现身说法。他们利用粤剧的形式,渗入话剧的因素,演出改良粤剧,宣传革命思想,“此种剧团咸对腐败官僚极嬉笑怒骂之能事,卒能引起人心趋向于革命排满之大道。”①粤人通称新剧团曰志士班,示与旧式戏班有别。

辛亥革命前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组织的志士班多达二十余个,堪称盛极一时。他们除在粤港澳等粤方言区演出外,还到上海等粤侨较为集中的地区献艺。先后到上海演出的“志士班”有振南天、优天影、正国风、人鉴社等。所编演的改良新戏,或破除迷信,或戒除烟赌,或刺讽时政,或表扬忠义,或排斥异族,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为了扩大宣传效果,这些新戏采用了分幕分场、增加念白、化妆、道具等手法,并改革唱腔,用广州方言演唱,从而给陈腐守旧的粤剧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加快了粤剧地方化的进程。##end##

第一个献艺上海的“志士班”是“振南天”社。该社成立于1909年,是由振天声剧团与设于香港的“现身说法社”合并而成,发起人有陈铁军、黄咏台、陈铁五、卫沧海等。

该班称“社”而不以“班”命名,体现了它与传统戏班的不同。投身“志士班”的革命志士,为着革命目的而来,因而班内艺员不取艺名,一律以本名相称,互称同志,甚至在演出广告中也毫不隐讳地标明“本同志全班日夜合演”,“全班志士日夜合演”等字样,公开以“志士”自居。由于演戏只是他们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的一种手段,因而演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习艺出身,一般不分行当,演出内容也以改良粤剧为主,兼演锣鼓旧剧。

1910年5月,应重庆戏园的邀请,振南天社赴上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演出。三天打泡戏分别为:《叶铭心失广州城》、《熊飞战死榴花塔》、《博浪沙击秦》、《秋瑾女学堂开幕》、《火烧广东大沙头》等。担纲演出的艺员主要有:吕少初、郑锦涛、吴庆光、黄叔尹、雷秀石、张志坚、胡季白、胡少奢、谢持久、李一天、黄醒觉、陈铁军、胡孝思、梁伯舟、戚汉光、邛易州、花志扬等。演出剧目多为富有时代意义及广东地方特色的改良新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新戏,如《熊飞战死榴花塔》、《博浪沙击秦》、《崇祯皇煤山自缢》、《吴三桂借八旗兵》、《剃头痛》等。这类题材通过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歌颂和对满清暴行的批判,藉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剃头痛》一剧,最能动人观听,尝惹起清吏之严重干涉。这是一个极有兴味的滑稽历史剧。剧中将清初某遗民的一首剃头诗“闻道头堪剃,谁人不剃头!有头皆要剃,无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编入剧本唱白之内,可谓大胆绝伦。

第二,反映当代反清排满斗争题材的时事新戏,如《秋女士东洋游学》、《火烧广东大沙头》、《儿女英雄》、《女军人》、《三女侠》、《巡警抢老举》、《新军大风潮》、《陈铁军入狱》等。此类时事新剧言辞犀利,作风泼辣,极富战斗性和号召力。1907年夏,光复会著名女革命家秋瑾殉难于杭州,其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震撼全国。《火烧大沙头》一剧,其开场一幕,即以秋瑾反清就义事为导线,启发群众的革命激情。该剧在上海演出时,引起极大的轰动,演出时场场满座,二十天内翻演六次,足见影响之大。

第三,揭露贪官污吏的腐败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罪恶,同情劳动热民的悲惨遭遇,如《许女士无辜入狱》、《番禹县滥用非刑》、《女学生开助奁会》、《虐婢有报》、《贼仔升官》、《妓雪奇冤》、《虐嫡奇冤》(广东新故事)、《逼媳奇冤》、《九江府岭南会馆神诞演戏 德化县用非刑萧桂卿遭冤》等。这类作品,皆从社会着想,切中时弊,虽一字一句,皆深奥有味。

第四,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倡导文明新风的剧作,如《黑狱红莲》、《烟精拜年》、《神权肇祸》、《义盗存忠》、《盲公奇骗术》、《女子侦探案》、《新妇不落家》、《自由女办嫁妆》、《梦后钟》、《勾脂粉剪辫做和尚 岑宫保督拆长寿寺》(广东近事)、《假新娘作真新娘 嫩光棍骗老光棍》等。此类题材旨在反对封建迷信、坑蒙拐骗和烟赌陋习,对群众进行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盲公奇骗术》一剧讽刺封建迷信,剧中借“请神曲”咒神骂鬼,嘲讽愚昧,庄谐杂出,痛快淋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粤剧界一直盛传不衰。

第五,反映海外题材的新戏,如反映法兰西强国历程、歌颂拿破仑英雄业绩的历史剧《拿破仑》,反映日俄争战的时事新戏《茶花女侠》等。开粤剧编演国外题材的先河。

此外,该社还上演了不少粤剧的传统剧目,如《木兰从军》、《王府献美》、《情因义果》、《杨之英凉亭会妻》、《跳花鼓大闹胡家庄》、《清官斩节妇》、《乞米养家姑》、《美人计》、《献美图》、《二龙山》、《十三岁封王》、《夜盗红绡》、《怒打和尚》、《大义灭亲》、《盲公兀地 鸣琴抱恨》等。

辛亥革命前后,继振南天之后登陆上海的志士班还有优天影、正国风、人鉴社等。

 “优天影”剧团成立于1907年,为“新学志士献身舞台之嚆矢”。初名优天社,设于澳门,数月后因经济不支而解散,重组后即更名为优天影社。发起人为报界志士黄鲁逸、黄轩胄、陈铁军等。主要艺员有黄鲁逸、黄轩胄、黄叔允、郑友廉、郑笏臣、梁松之、陈铁五、陈铁军、梁侠侬、李一天、何少荣、叶莹堂、黄世仲、欧博明、卢骚魂、李孟哲、卢博郎、庞一凤、卫沧海、刘汉在、吴仁甫、何侣侠、姜魂侠、郑君可、徐懋之、黄自强、李冉、何少荣等。

1910年9月,“优天影”剧团首次登陆上海,与“振南天”、“正国风”等志士班一起在鸣盛梨园联合演出。参加演出的演员主要有:姜云侠、郑君可、莫剑锋、陈铁军、杜公虔、蔡铁梅、韦旭初等。一些知名粤剧艺人扎脚昭、神功保、新松喜、武松昭等也与志士班同台演出。演出剧目以改良新戏为主,同时也兼演一些锣鼓剧。如:《女学堂开幕 火烧大沙头》、《黑狱青莲》、《瓜棚遇鬼》、《山东响马》、《马丕尧禁赌杀子 张志安为赌害亲 李书云误赌企笼》(姜云侠企笼演说)、《跛大少娶番头婆》(姜云侠首本)、《恨海情天》(姜云侠首本)、《火烧长寿寺 和尚闹学堂》(姜云侠首本)、《烟精拜年》(姜云侠、扎脚昭首本)等。

这批改良艺员中,以花旦郑君可、丑生姜云侠、小生郑锦涛、丑生梁侠侬等最为著名。郑君可,原籍福建,起先在广州沙面租界一个外国医生的诊所里当侍役。宣统元年(1909),黄鲁逸设优天影剧社于黄沙郑家祠,郑君可因为对粤剧极感兴趣,便主动报名参加了优天影剧社。他专攻花旦,经过六个月的训练后,便登台演出,并且很快担任了主角。演出中规中矩,声色艺俱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最善于化妆,所扮时装、古装、西装,娇艳动人,举止大方,声色超群,俨然闺阁中之名媛;他在改良新剧《贼仔现官身 妓女升夫人 少奶降使婆》一剧中,一人兼演三个角色,原始装扮婢女,继而妓女,再而夫人,其一角三貌,花容娇艳,妩媚动人,确乃空前绝后,独冠梨园。实开粤剧人物化妆之先河。

丑生姜云侠擅扮政界中人物,发布种种黑暗世界,有绝大效力。他天份极高,所演各剧,均异流俗。更值得称道的是,该艺员极富爱国思想,满腔热血,痛诋时弊,鼓吹革命,不遗余力。所演《还我河山》、《温生财刺孚琦》、《炸凤山》、《安重根刺伊藤》等戏,慷慨激昂,观者动容。而《招郎入舍》、《盲公问米》、《扮女侦探》、《贼仔升官》、《黑籍冤魂》等,或则寓庄于谐,或则意含讽刺,胥不脱导人儆俗之旨趣,是诚伶界中之有心人焉。

小生郑锦涛(后正式下海,历任各班台柱)、丑生梁侠侬,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梁侠侬擅长演女丑戏,扮成愚夫拙妇,将颟頇腐败,绘形绘影,活现当前,大为阅者鼓掌叫绝。描摹悍妇神气,最为妙肖,尤以扮演《贼仔升官》之周大姑,妙到毫端,莫能与抗。每演一剧,所有座位,众诸君仕女预先定备,几无容足地。

以上数人,既是该班台柱,也是广东新剧中的优秀分子,其技艺“殊不亚于春柳社时之欧阳予倩、汪优游、顾无为、马二先生诸子”②。

1911年8月,郑君可、郑锦涛、霍文彬、梁侠侬、姜云侠、梁公倬等一批改良新戏艺员,应鸣盛梨园邀请,加入粤剧戏班“粤文明班”客串表演。这是志士班与粤剧艺人的第二次联合演出。由于他们演技精湛,大受观众欢迎,原计划一礼拜的客串表演,竟续演了三个多月,直演至年底散班。

改良新戏艺人的加入,给死气一团的粤剧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与传统粤剧“千篇一律,依样葫芦”不同,改良新戏艺员所演出的剧目多为紧跟时代步伐,揭露社会黑暗,针砭社会痼疾的“警世新剧”,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战斗性也大为加强,因而更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如揭露官场腐败的《许家庄招郎入舍 三华店侠劫赃官》、《侠士劫赃官 金不换招亲》等;歌颂爱国英雄的《博浪沙击秦》、《女英杰游学 火烧大沙头》、《皇爱妃尽忠殉国 邓都督水战阵亡 安志士杀身成仁》、《熊飞东莞起义师 志士战死榴花塔》、《温生财刺孚琦》、《惠女从军》、《火焚督暑 凤山被炸 广东独立》等;反映家庭婚姻问题的《自由女劝夫戒烟》、《平地起风波 鸳鸯填恨海》、《擘网巾兄弟不睦 破神像夫妇释疑》等;讽刺揭露社会不良习气的《大破芙蓉城》、《盲公巧骗术 陈二叔割辫》、《赌仔逼母再嫁 书生巧配佳人》、《跛大少吊膀子》、《张志安为赌害亲 马丕尧禁赌杀子》、《马师爷巧骗东家 杨翠喜舍身为妓 钱爵子伸冤雪恨》、《狠毒妇忍心害儿女 侯子祖趷地哭穷途》、《沙三少霸妻害命 谭仁甫海底沉冤》、《美人烟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几个月的交往中,新旧艺人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和广泛的交流,不论改良新戏还是传统粤剧,每一场戏都由新旧艺人联合演出,双方配合默契,效果颇佳,郑君可等人甚至参加《六国大封相》等粤剧传统例戏的演出中去。双方经过合作,既加深了改良新剧艺人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使粤剧艺人无形中接受了改良戏剧的培训,提高了改良意识,为将来粤剧的变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胜利后,广东的志士班大多停止了活动,但在上海,依然活跃着志士班艺员的身影。

1912年8月,梁侠侬、黄祝如、刘道生、程老赐、黄蛰公、胡叙伦、程天声、程鹏起、黄自强、叶九如、邓维新、程天声等志士艺员,与粤剧艺人小武金山七、启明、元亨;花旦新妲妃松、新马蹄、画眉唐;小生新靓杞、小湘连;公脚谦、大花面高佬忠、二花面大牛苏、男丑新水蛇容、蛇仔耀、双播威等,在鸣盛梨园联合演出。演出的改良新戏有:《虐婢有报 贼现官身 妓升夫人》、《烟秀才嫁妹 贼仔破神权》、《八股佬四番变相 假自由放浪为非》、《毕业生错误休妻 颠大少假扮盲公》、《周国公家庭革命 张侠士佛地除奸》等。

1912年12月,“合群会”、“铎声社”、“南洋大学”、“乐乐乐社”、“警世钟社”等广东改良新剧团,在鸣盛梨园举行联合大会串。主要艺员有唐醒吾、韦灵生、黄铁汉、谭蝶魂、唐亚魂、杜了然、关弱弱等。与志士班同台演出的还有武生声架鹏、小武新培、新标、英雄鉴、周瑜七;花旦扎脚洪、玉芙蓉、风情九、江南杏、风情达、美人贞、京仔容;小生松喜、总生棠、公脚荣、大花面高佬忠、二花面大牛乾、男丑生鬼昌、鬼马江、蛇仔锦等粤剧艺人。演出剧目有《扬州恨》、《家庭镜》及时事新剧《父子色熏心 鬼吓南唔佬 迷信现眼报》等,并配以“新奇电光油画布景”,此次汇演主要是为革命军募集军饷,“所收看资悉助军饷”。

1936年7月,著名粤剧武生冯镜华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为“振南天男女剧团”的粤剧戏班,消失了二十多年的“志士班”重又活跃在了戏曲舞台上。虽然时代不同了,此时的“振南天”既非粤剧改良的先锋,亦非志在排满的勇士,仅为一普通的粤剧戏班而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二者都处于内忧外患日渐深重的民族危难关头,都肩负着借戏剧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重任。就戏剧救国这一点来讲,二者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故可视为“志士班”之遗响。

振南天男女剧团是抗日战争爆发前最后一个登陆上海的粤剧戏班。由于时局动荡不安,该班的演出遭遇了空前的困境,期间曾几度停演,还经常改换演出地点,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几经挣扎,才勉强维持了一年之久,于抗战爆发前夕宣告解体。总起来看,该班在上海的演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蓬勃时期。1936年7月21日,振南天男女剧团开演于老靶子路福生路的海珠大戏院。该班阵容雄厚,班中不乏名伶老倌。班主武生冯镜华,早年驰誉百越南洋群岛,论其声,抑扬中节,咬文清晰,京腔更是其特长;论其艺,炉火纯青,描摹个性,无不惟妙惟肖,首本戏有《伍员挖目》、《太白登仙》、《风波亭》、《武家坡》诸出。其余名角,花旦有侬非凤、筱玲芝、小冰冰、的的玲、杨玉群、陈婉文、布凤英;武生(文武老生)有赵子威;文武生有陶醒非;小武有靓少荃、何少明;小生有邓少康、陈伟棠;丑生有陆零陆、刘笑希;顽笑旦是罗梦觉。所演剧本,如《水底摸月》、《节妇戏王魁》、《陆0六审老豆》、《猛龙》、《出妻顺母》、《半开玫瑰》、《牧牛王》、《过江龙》、《西藏流星塔》、《杀子有报》、《一梦十四年》、《野店红裙》等出,都异常叫座,一时门庭若市,观者如堵。

第二阶段:中落时期。自1936年下半年起,驻扎在上海的日军不时在粤人集中居住的虹口、闸北一带“设哨巡逻,不时演习,以至一般喘息甫定之闸北市民,相惊怕有,纷纷迁避。”③居民大量外迁,人口锐减。受此影响,在沪演出的振南天剧团营业一落千丈,为应付不测,戏院只得暂告停锣,同时派员赴粤聘角,以增厚阵容,上列诸伶,除侬、冯二人外,皆先后回粤。等到地方稍谧,才继续开台。虽聘得花旦银海棠、花倩红,文武生顾天吾、何少明,武生郭天哨,诙谐旦胡小宝等新角加盟,也排演了不少新剧如《野店红裙》、《血溅榴花塔》、《夺嫡奇冤》、《众仙同咏振南天》诸出。但由于时局动荡,人心未安,一时不易号召,时演时辍,营业终归不振。

十二月初,剧团为走出困境,再次招募股本,注入资金,同时派员赴粤,添聘新角,扩充实力。此次所聘新角,如花旦杨影霞、白丽娟,丑生梁玉初,文武生黄贯西等,皆实力不俗。花旦杨影霞,“花信年华,绿珠丰韵,秋波一睨,颠倒众生,细腻表情,固属难能可贵,歌喉清脆,实觉悦耳怡神,尝聆其奏《哭相思》片段,引吭悠扬,魂为之夺。”花旦白丽娟,“貌虽平庸,惟做功老到,一曲歌来,娓娓动听。”丑生梁玉初,“庄谐并擅,言动吻合剧中人身份,文则谈吐脱俗,举止大方;滑稽则妙语解颐,忍俊不禁。”④

正当该班准备旗鼓重张,方期收之桑榆时,不期原有院址,遽为投机者所挖去。失去了演出基地,复演无望,剧团一时面临断炊的窘境。

第三阶段:复兴时期。1936年12月31日,振南天男女剧团被迫迁入北四川路广东大戏院继续演出,约期半月,所得与院方四六分折。担纲演出的有:花旦卫少芳、杨影霞、华丽思、花弄影、白丽娟、银海棠;武生冯镜华,丑生黎明钟、梁玉初;小武顾天吾等。起初观客寥寥,收入无多,日仍亏耗,所演剧目如《天师印》、《蝴蝶大王》、《魏宫春色》、《粉碎姑苏台》、《白浪红鸾》、《一塌糊涂》、《水晶帘下碰崩头》、《浪漫先锋》等,并不怎么叫座,戏院主人为自己生意计,又放出风声,“拟俟期满后,分道扬镳。”

危急关头,由花旦杨影霞主演的一部连台本戏《锺无艳》横空出世,火爆异常,终于让剧团起死回生。“观众竟如火如荼,极其拥挤,由是始见重于院方,得重复订约,倒悬以解。”⑤该剧也成为戏班的镇班戏宝,连续编演六十三集,一直演到散班。

1937年5月,久负盛名的粤剧“武生王”靓荣应邀前来助阵。靓荣甫一登台,即引起不小的轰动:

粤剧武生王靓荣,久负盛名,自抵沪后,已于昨晚在广东大戏院登台表演。是晚所演之剧为《关张战古城》(上卷),是剧乃荣伶生平杰作。所以未到七时,已告客满,后至者竟无立足之地。⑥

靓荣的加盟,给剧团带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也进一步缓解了剧团的经济压力。武生王在沪期间表演了不少拿手杰作,如《关张战古城》、《霸王别姬》、《怒目斩仇衣》、《岳武穆班师》、《斩子存忠》、《火烧连环船》等,让上海观众大饱眼福。

振南天男女剧团为改变营业不佳的状况,增加营业收入,想尽了一切办法。除重金邀请上述名角加盟以外,演出票价也一降再降。如在海珠戏院演出时的票价为:正厅花楼对号:日价五毛,夜价八毛;正厅花楼优等:日价三毛,夜价四毛;正厅花楼普通:日价一毛,夜价一毛半,创来沪粤剧戏班的新低。戏院甚至连夜间观众散场后的交通也考虑到了。广东大戏院在演出广告中称:“便利沪西观众起见,特与公共汽车公司约定,每晚于十二点二十五分放车在本院门口,等候散场。以便沪西观众乘坐回府。车资按站计算。”但由于时局不靖,人心惶惶,这一切办法都收效甚微。该班勉强坚持到1937年6月初,就再也无力支持,只好宣布散班。一个月后即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志士班在上海的演出就此匆匆地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注释:

①冯自由《广东戏剧家与革命运动》,《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4页。

②光磊室主《谈沪上之广东新剧》,《申报》1925年3月5日第七版。

③《闸北户口渐增》,《申报》1937年6月5日第十四版。

④摒莠庐主《谈振南天班十艺员》,《十日戏剧》1937年第2期,第15页。

⑤岭南隐者《粤剧振南天班之三时期》,《十日戏剧》1937年第2期,第15页。

⑥《广东戏院名伶登台盛况》,《申报》1937年5月23日第十一版。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广府戏班史”(项目编号:07BB14)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近代上海的广东“志士班”

下一篇: 近代上海的广东“志士班”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