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缂丝技艺的提高使缂丝宫扇文化形成成为现实
中国丝织品出现应该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在公元前漫长的3000年里,丝织品的织造技术必定带动织造技艺的变革,缂丝技艺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唐朝时期,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蚕桑技术的普及,全国丝绸产量大幅度提高,丝织技术发展迅速,成了唐朝重要对外贸易产品,促进缂丝技艺形成与发展。 足以证明两宋缂丝的技艺高超。缂丝起源一般推算到公元7世纪,因此至少在汉朝时期就有缂丝织物。唐缂丝色彩平涂呈现块面状,从考古的织物上看缺少晕色,多以色块的累加、并列,这也和当时的缂丝技艺有一定的关系,也和当时的生活用品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缂丝在团扇上的应用一般推算起源不晚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升华在清代。这和宋缂丝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江南已经富甲一方,主要是北方的商业南迁给江南缂丝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一时期,缂丝产业大规模南移,在江南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缂丝基地,全国80%的缂丝都产在苏州,形成了缂丝产业集散地。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各种把玩的物件也进入了上层阶级的家庭,昂贵的缂丝宫扇制品随之出现。缂丝宫扇普及也由宫廷走进了达官贵人的生活,缂丝宫扇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 汉唐儒学的影响
汉唐儒学是先秦儒学的发展,其理论内涵是人道与理性;孔子儒学与墨、道、法诸子相较中更能显出其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相结合的特征;在孟、荀那里,先秦儒学这些基本特征得以形成,魏晋时期的儒学是汉唐儒学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儒家思想制,儒家提倡和谐、礼仪、静心、修行、享受生活的思想中所包含的身心和谐观念有利于当时出于战乱时期人们的心志调节,更好的安抚百姓“静心修行”身心合一享受生活的理念,保持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脱离低级趣味、崇尚有学识有品位的人。汉时期团扇的兴起是和当时儒家这种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汉以前无论男女大多都使用羽扇,就是用动物的羽毛制成,在一些上层阶级眼里,羽扇带有浓浓的野性,和两汉儒家文化格格不入,儒家思想对礼仪要求很高,羽扇无法满足时下的交际需求,也无法满足人们崇尚高雅心里特点,因此需要一种即具实用功能又具欣赏价值的扇子来代替,这一时期丝绸业的发展为扇子的制作提供的良机,一种轻盈的丝绸团扇正好符合了人们的要求,圆形的扇骨适合用竹制品制作,制作方便、材质轻盈便于手持。一轮圆月的型的团扇也包含了儒家的思想内涵,符合儒家崇尚“中庸”,崇尚和谐的文化理念, 所以人们也把这种团扇称作“团扇”,团扇也由此而得名,在此基础上,团扇的外形也不断变化,出现了六边形、椭圆形等形状,团扇的出现最早多在宫廷、及士大夫手中使用,民间也多以宫廷团扇作为时尚标准,在宫廷的倡导下,民间也逐渐使用,特别是大家闺秀或有才华的女子必须手持团扇来表明身份,而皇家宫廷为了体现皇家身份更多采用更昂贵的缂丝宫扇以区分民间的团扇。汉朝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礼崩乐坏,社会道德沦丧。唐后是五代十国53年动荡,大体与前者一样。唐宋作为统一王朝,有必要重整社会秩序,因此重建儒家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使得团扇文化继续保留。元朝时期, 儒家思想的延续使缂丝宫扇不断发扬光大,到了清朝缂丝宫扇的设计已经达到顶峰,不仅儒雅,还具有了身份的象征,成为了宫廷专用品。
3两宋院体画的繁盛促进了缂丝宫扇文化发展
两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期,而两宋绘画则达到了历代王朝的巅峰,绘画对整个两宋审美起着引领作用,院体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宋末期,由于宋徽宗对绘画的偏爱,他在宫廷里设立画院,招纳绘画名人入宫研习绘画,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宫廷绘画作品。也培养了大批的知名画家,如范宽《溪山行旅图》、朱锐《溪山行旋图》、苏轼《潇湘竹石图》等,刘松年、马远、王希梦、李唐等。宋徽宗赵佶也留下了《池塘秋晚图》、《瑞鹤图》等作品。 宋朝时候画家多以绢本绘画,面料具有细腻润滑、耐腐蚀性强,收藏的方便的特点,也为绘画团扇提供了方便,绘画技艺的提升,绘画从侧面对缂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宋代,花鸟画与缂丝技艺紧密关联,开创了以绘画为蓝本制作的纯艺术性缂丝作品。那是因为到了北宋年间,缂丝技艺有了较大的发展,技法娴熟,用色讲究,缂丝大为盛行,在《清秘藏》中就有相关记载缂丝作品的记载,其中就包括“亭台楼阁”、“树木花草”等,从缂丝的技法上看已经有了多种,如:平缂、勾缂、搭梭、掼缂、长短戗等七八种技法。两宋缂丝因其织造过程精细,色彩变换精美,涌现了缂丝制作的绘画作品,缂丝作品往往比作品本身更具有质感,具有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的美誉。明朝的张应文也在自己的《清秘藏》中邪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在宋代的缂丝中山水、人物、鸟兽、鱼虫等都惟妙惟肖,美不胜收。这一时期就有《缂丝牡丹团扇》的出现,从这幅作品上就可以看出运用技法娴熟,牡丹的色晕表现自然,花梗变化自然,丝线细致,平直工整,花瓣戗色深浅自如,至少是四分线才可以达到的细致程度,花瓣采用勾线法,烘托了花瓣轮廓,尽显牡丹的华贵。缂丝扇面源于宋代书画扇面,它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良好的观赏效果。这一时期缂丝团扇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为清代缂丝团扇的辉煌打下了良好基础。缂丝团扇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完美结合,堪称中国古代缂丝艺术之巅峰,为后人赞颂。
4历代王朝上层阶级奢华及攀比之风为缂丝宫扇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世场面,后人称作为文景之治,这要归功于汉文帝、汉景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廷朝服厉行节俭,丝绸织锦节俭,车马纹饰简单禁止奇珍异宝进献,朝野百姓相继效仿,文景之治是汉代最强盛的时代。而汉武帝掌权后对内穷奢极欲,奢华无度。各地的王侯将相攀比之风日益严重,奇珍异宝搜尽,吃喝玩乐尽享,把玩之风见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富贾依钱财骄横;劣绅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因此,羽扇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奢侈之风,团扇的华丽正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时期团扇代表风雅之士社会地位,男女皆持团扇。唐朝时期唐玄宗创“开元盛世”,很为后人称赞,但唐朝中晚期的奢靡荒淫终止了这一切。唐玄宗宠爱美女,引数千佳丽入宫,翩翩起舞、均配团扇,上层阶级效仿如痴,团扇也由此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产业。 李商隐记录了当时的奢靡:“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宋徽宗不爱社稷爱文墨,大兴土木,修建园林,专修娱乐,绘画,书法,显然成为了文人雅士,举国效仿,这一时期也是诗人、画家较多的朝代,人们视乎已经到了王朝乐土享受人间天伦的最佳时机,金人乘机南下,掠走徽、钦二帝,宋高宗也只好南下渡江,偏安一隅。宋朝南迁,也把腐败奢靡之风带到了江南,于是那富饶的江浙一带,就有了纸醉金迷的故事;缂丝宫扇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缂丝宫扇的精细及独特的表现技法让达官贵人爱不释手,缂丝业、缂丝宫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元代是部落民族,善于马背骑射,骁勇善战,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好在忽必烈对汉文化比较喜欢,南宋灭亡后启用汉人,让元朝文化迅速发展,中原的富饶很快让蒙古人彻底放松,尽情享受生活,而且这种奢靡之风很快便在整个蒙古人中传播了开来,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余秋雨曾说过,短暂的元代,铁蹄声声的元代,脱离了中国主流文化规范,虽然有青花瓷的文化代表,但元代永远无法达到文化的里程碑。说明了元朝文化背弃了唐宋以来的风雅文化,正在建立自己的新的文化秩序,元代的缂丝宫扇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这一时期没有优秀的缂丝团扇的留存,辽宁省博物馆藏《牡丹团扇》保存完好,从画面上及绘画风格看是元朝作品,在装饰上也叫一般,并无华丽点缀。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寒,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厉行节俭,对民间缂丝制品也有了一定的规定,禁止民间使用缂丝制品,只有皇家及一些祭祀用品等使用,缂丝宫扇作为文人风雅之物得到了禁止,因此很难看到民间流传下来的缂丝宫扇,这一时期缂丝团扇成了历史的遗憾,17世纪初清建立国号后,八旗子弟奢靡之风就没有停止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康熙初期,清宫依然成立造办处,专为皇帝制造御用器物的机构,制造出的工艺品精美绝伦。缂丝宫扇也不例外,处处体现皇家气派,《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缂丝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清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常言道:“皇帝一席饭,穷人百家炊”。从这三款缂丝团扇可以看出,清宫缂丝扇在设计上、豪华程度上、做工复杂性、细致性都是其他王朝没有的,达到了缂丝团扇的顶峰,即使现在复制品也要价值万元及数万元。
5团扇情怀自古就有
遍数古诗,有提到团扇的,大部分带有美人出场,“美人执扇”似乎在大家的印象里常常伴有绮丽的画面,委婉含羞。其实,团扇不仅只是美人们的锦上添花,也是文人墨客们的心头所好。从汉朝到清朝都有男子使用团扇的先例,多为素扇、无花纹,只是女子持扇比较普遍,所以把团扇和女子联系到一起也不足为怪了。在古人的眼中,女子就应该在家中织布缝衣、相夫教子,不应在外抛头露面,这样的封建社会对女性行为和身心的束缚形成了中国古代女性含蓄、矜持、委婉的性格特征,也由于古代男性的审美更倾向于女子柔弱、顺从、温柔的赞美,“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样的形容女性柔弱娇美的诗句数不胜数,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女性追求含蓄、朦胧之美的社会风貌。西汉时期的团扇,因为它洁如明月,具有团圆欢乐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细腻、温婉、浪漫的性情发现和选择,将它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魏晋时期这种寓意仍然被继承着。这种追求也使得缂丝宫扇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用具发挥了其自身的价值,不仅作为装饰用物,也常常作为吸引男子青睐的佳品,婉约的面容下,欲说还休,借由团扇的“遮”将含蓄与娇羞诠释的淋漓尽致,由此古代女子“以扇遮面”的潮流流传已久。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常借助缂丝团扇作诗作画,借此谱写古代女性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团扇象征着我国古代女子移步清莲的温柔情怀和柔情似水的婉约之美,象征着至死不渝的定情信物,同时也象征着古代女子的悲舛命运,它是一种情怀的寄托与依赖,也给予了人们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施展歌赋才华、抒发人文情怀的空间,扇子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样的情感。 [6]再有《桃花扇》中李香君染满血迹斑斑的“桃花扇底送南朝”等名史在册。正是古人团扇的情怀是缂丝宫扇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宫廷缂丝宫扇区别了民间团扇独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