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及成因分析
 
更新日期:2019-08-07   来源:江苏商论   浏览次数:2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自2017年以来,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频出,监管措施趋紧,平台融资火急火燎,发展形势承压,金融机构资金寻找出口蓄势待发,经济运行出现新常态。在此形势

 
自2017年以来,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频出,监管措施趋紧,平台融资火急火燎,发展形势承压,金融机构资金寻找出口蓄势待发,经济运行出现“新常态”。在此形势下,分析平台现状,打造盈利板块,实现平台的转型,值得我们深思。
(一)预算形同虚设、成本收益倒挂
作为地方政府的“义子”和形象代言人,平台多以地方政府部门或附属机构的身份自居,其经营管理也多有政府官员负责,与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实体相去甚远,这也注定了平台的盈利性目标让位于社会综合服务,企业文化多宣扬重民生轻盈利。而社会服务作为一个综合体,其涵盖的项目建设周期长短不一、收益回报多少不等、区域跨度范围不限。很多时候,为满足地方政府城建融资需求,平台往往以自身名义为周期长、低收益甚至零收益的项目进行融资,缺乏公司自身的预算约束,对成本敏感度不高,客观造成债务与资产的期限错配以及成本与收益的倒挂。
(二)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模式粗暴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融资职能的缺失,实体经济要求高收益率回报,基建及公益项目因收益率低、期限长而缺乏私人资本的参与等原因,助推了平台的发展壮大。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将逐步被剥离,依靠银行信贷、发行债券、信用担保、租赁融资等传统的债权融资渠道思维将难以为继,持续融资能力受限。随着政府城建压力下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不断上马,平台承载的融资压力增大。由于平台多为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其自身缺乏经营自主权,很多项目建设都有政府直接参与,延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重建设和形象,轻经营和管理。为缩短工期和政绩考虑,有些项目甚至缺乏可研分析,平台根据政府指令进行投资,方式简单粗暴,短期内可见成果,但缺乏长期经营投资的战略考虑,投资周期长、回报低,束缚了平台发展的手脚。
(三)资产注水严重、负债高企不下
以城乡基建为出发点成立的平台,基建规模及公益性资产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平台的资产规模。平台资产多为公益或准公益性质,经营性资产实际占比很小,经营性现金流产生缓慢,自身造血功能匮乏,缺乏持续经营的动力和对企业长期经营的战略考虑。大多时候,平台依靠政府信用背书的支持,过度挤占区域内有限的金融资源,为完成政治任务,甚至不惜成本与收益的倒挂以取得融资,在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的同时,为平台转型埋下隐患。而市场投资者出于对平台借助地方政府信用的信仰,较少关注平台的信用,在地方政府担保的错误指引下为平台融资“开绿灯”,助推平台债务高筑,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已有超过财务风险警戒线之势,资产质量每况愈下,偿债困难加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及成因分析

下一篇: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及成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