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隐元与唐通事之间的互动
 
更新日期:2019-08-16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654年7月,隐元来到长崎入住兴福寺。冷不丁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无法适应,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是很不安的。但长崎有福清籍林时亮与林道荣父

 
1654年7月,隐元来到长崎入住兴福寺。冷不丁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无法适应,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是很不安的。但长崎有福清籍林时亮与林道荣父子,长乐籍刘一水与刘宣义父子,龙溪县籍陈冲一与陈道隆父子等优秀的华人聚居,给隐元带来了一丝的温暖。唐通事就是隐元的生活向导,语言上的翻译。刘一水是长崎华人的杰出代表,其子刘宣义又是唐通事的杰出代表。隐元在日本广泛接触华人,关心华人及其后代的成长,也教化无数日本上层人士。隐元与刘宣义父子之间的亲密交往,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也是隐元在日本生活的缩影。刘宣义的日后受隐元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唐通事、著名学者、著名诗人、著名书法家。
(一)隐元与刘一水的交往
刘宣义的父亲刘一水(?-1658),职业是医师,早年东渡到平户,1618年移居长崎。刘一水与隐元关系很特殊,早在隐元东渡之前就相识。隐元于1654年到日本长崎,刘一水和其子宣义,经常拜谒隐元禅师。隐元离开长崎北上时随行翻译就是刘宣义。
隐元离开长崎不久,刘一水十分挂念隐元及随行的儿子,于是给在普门寺的隐元写了一封信。隐元住进普门寺后也给刘一水回了信,此信收录于《隐元禅师语录》(《复一水刘居士》):第五卷2226。其内容主要是说:来普门寺已经一年了,每天过着达磨面壁般的日子。还没有慧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那样立雪断臂的弟子。居住在云山泉水之间,自由自在,无任何拘束。故国来信催老僧回国,令息宣义青年,精进于斯道(翻译),日新月益,但众目之下老僧很少夸奖。可见,刘一水与隐元的关系很亲密,达到互相倾诉内心苦衷的程度。刘一水与隐元通信,与一代杰出的僧人为友,足以证明刘一水的文化水平不仅仅停留于识文断字的程度,作为医师,具备了培养著名唐通事的资质。
刘一水于1658年11月1日离世,墓地在长崎圣寿山崇福寺。刘一水离世那天隐元参谒家纲将军,一个多月后回到普门寺,通过千呆禅师得知刘一水离世的讣告,此时隐元写了吊文《与道诠刘通事》:第五卷2367,开头写到:“闻令尊逝世,初未全信,昨云禅人(千呆)至备悉其事。转使无情老汉莫不长叹。”
隐元与刘一水等第一代住宅唐人之间亲密交往,简直可以用鱼水深情来做比拟。隐元东渡日本起因是华人(唐通事),他们是隐元在日本的最好伴侣,是隐元经济生活的衣食父母,也是黄檗宗最基础、最笃实的信众。
(二)隐元与刘宣义的交往
刘宣义(1633-1695),日本名彭城仁左卫门,讳宣义,字曜哲(耀哲),号东阁,法名道诠。少年时代博文好学,不仅通晓当时的普通话——南京话,还懂得福建方言,十多岁被选拔为翻译。《长崎先民传》写到:“宣义为人博闻好学,且能华音方言土语无不通晓。年十余岁擢译,以博物著起,起居严重,威仪可则,览者敬服。”在长崎华人世界里,隐元和刘宣义关系最亲密,两人相处时间最长,通信往来最频繁。《新纂校订隐元全集》中收录隐元给刘宣义写的法语、书问、颂古等篇目达8篇。
1654年7月,隐元到长崎时,刘宣义22岁,还没有正式任唐通事,身份是内通事。在长崎滞留一年一个多月期间,隐元最赏识的两个年轻后生,就是刘宣义和林道荣。此二人都是福建籍华人后裔,聪明好学,能文善书,经常拜谒隐元,深得隐元的宠爱。当隐元离开长崎之际(1655年11月),长崎奉行在一百多人中选择刘宣义作隐元的随行通事。刘宣义之所以成为百人中的首选,就是因为宣义是最优秀的青年。就博文好学、聪慧机敏、能书善文的特点来说,林道荣与刘宣义不分仲伯,但宣义年长7岁,此时林道荣是17岁的少年,而宣义是比较成熟的青年,且具备起居严谨,外表威德仪则。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隐元与唐通事之间的互动

下一篇: 隐元与唐通事之间的互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