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创新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地系统性保护
 
更新日期:2019-08-22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浏览次数:19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自非遗文化被挖掘,随之经济等各方面的冲击,非遗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保护就成为首要的任务。与之前的保护有所不同之处是,传统保护大多以传统的

 
自非遗文化被挖掘,随之经济等各方面的冲击,非遗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保护就成为首要的任务。与之前的保护有所不同之处是,传统保护大多以传统的“博物馆”式进行文字等信息的记录,涉及的工作人员也是从事此类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商人,趋于当时环境下保护形式显得单一且沉闷,保护效果并未凸显出来。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的生活呈现多元化形式,自然保护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也驱动保护形式应变革,合理整合资源让各个层面相关人员各其所能,而不是以前的一锅端形式,以此分流来减少非遗传承堆积的压力。各股力量合力传承,其成效势必更具有传承的价值。
(一)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
政府部门应该把西兰卡普的保护提升到一定的层面,全面规范地对其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一直以来,政府也在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作出贡献,例如对西兰卡普传承人给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也从经济上对传承人有了一定帮扶。国家还将素质教育坚持不懈地、有效地推行下去,用国家意识去改变人们固有的生存模式。政府的保护就像“润物细无声”一般潜移默化地执行着。其实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保护方式。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颁布,确定了用法律对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性立法的先河,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关的一元化——文化厅是政府唯一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大大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效率。这种一元化的保护模式不仅使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工作更加协调有序,而且能够使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更具权威性。在日本政府部门对非遗文化都会采取法律的强制手段,我们也可以运用一部分强制形式确定对非遗文化进行相应的保护。
(二)传承人的培养须持之以恒,全面培养
其实每个文化持久地传承下去都是一个艰难且看似无味的一个过程。特别是现代经济、文化不断冲击,传统非遗文化不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存之时,传承人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是无人传承的局面。要想使西兰卡普非遗文化顺利延续下去,培养传承人是关键。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包括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地方工艺美术大师、地方非遗传承人、乡村的织锦艺人,她们拥有珍贵的传统工艺技巧。这种技巧是一种活的文化,需要群体的活动和表述来进行传承,呈现出“活态”的特性。可见,传承人的传统工艺技巧更是灵魂。确保传承人忠于非遗文化后,沿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把传统技艺手把手地传承下去,不光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专研制造技艺,还要让传承人从小就耳融目染且沉淀下来潜心感受传统文化。同时让他们提升文化修养,不断学习织造技艺和艺术学科相关知识,达到技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西兰卡普的深层涵义,确保西兰卡普的保护,创造符合市场的创新产品,实现传承。
传承人的培养,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要靠传承人自己通过传承技艺去激活其价值,所以应该放眼世界织造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产品,挖掘西兰卡普的隐形价值,设计真正符合市场价值的产品。只有做到从根本上形成价值升值才能更好的使传承人获利,从而自愿传承以此达到活态传承目的。
(三)学校、博物馆等部门辅助保护
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说过:“所有开头都包含回忆的因素。”可见,记忆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非遗文化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只不过人们知之甚少,非遗在记忆中只是零星式的存在。学校、博物馆应该是支唤醒人们记忆的点睛之笔。
在非遗文化传承中,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把非遗引进课堂,作为湖南武陵山区土家特有织锦更应引进课堂让湖湘文化被大家知晓。高校做为人才集中的场所,对文化的吸取及传授有着积极的作用,对非遗文化保护起着推动作用。作为湖南的高校也应在学校开设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全校公开课程两种形式。授予的课程目的不同,课程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别。艺术类专业课程是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旨在培养艺术人才对图案、民俗色彩的把控能力,培养符合市场的设计型人才,以此实现活态传承。而非艺术学生则开设西兰卡普公共课,面向全校来至五湖四海的学生,正式通过体化实践和刻写实践两种形式在身体中积累或积淀。这样让平时极少接触艺术类非遗的学生通过对非遗技艺的回忆性实践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使其达到全民知晓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从认知的角度保护非遗。高校非遗做为非遗文化知识传输最有利的机构,理当在知识理论方面让非遗及非遗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所以做为艺术设计学院开设针对全校性质的艺术类非遗文化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类非遗课程是可一直伴随着学生的,且对非遗文化的学习收益也是可佳的。
博物馆对西兰卡普的保护更多体现在历史再现中。通过实物保护和数字化保护两种形式呈现向众人传递文化的精髓。通过新博物馆形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增强人们对西兰卡普的认识。
其它的一些商业性质的社会非遗保护机构也可以通过文化推广、传习活动等互动形式来保护西兰卡普非遗文化。其实社会非遗保护机构是推广非遗文化最有利的媒介。近年来,作为湖南知名的雨花非遗对湖南的非遗文化的保护及推广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保护上加力、在传承上加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求作为,推动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非遗+扶贫”为乡村振兴助力,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不断提升非遗影响力、扩大非遗美誉度,让非遗再度进入百姓视野、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创新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地系统性保护

下一篇: 创新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地系统性保护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