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对民办高校不重视,社会对民办高校不信任,民众对民办高校不认可。这“三不”构成了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政府还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由于我们国家民办教育真正的恢复和兴起时间还不长,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认识还不够深刻,有关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已有的政策法规也有不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待遇没有落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时费、基本工资(大部分学校寒暑假只有65%的基本工资)、住房、医疗、养老金、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评先选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享受的待遇差距悬殊。没有政府投入,学费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限制了学校的发展。而社会缺乏信任,家长缺乏认可,学校声誉不好,就会影响招生,学校招生困难,就会出现财政危机,使学校面临生存发展的风险。
从中观层面来看,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长期存在,因而普遍采用企业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重视投入与产出之比,更多关注成本与效益,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普遍表现出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对教师重视使用,忽视发展。[2]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还处于生存发展阶段,没有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体制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比如,管理不够民主,考核评价有失公平,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抓辫子、打棍子等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事业不留人,待遇不留人,感情也不留人。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越来越没有自尊感、安全感、归属感,职业发展的阶梯也越来越少,失去前进动力,成长中的“高原期”越拉越长。
此外,由于民办高校思政工作不被重视,思政课被边缘化,100多名学生合班上课是家常便饭,有的学校普通教师一周额定课时超过14节,期末还要学生给教师评教打分排名,并作为考核评职的依据,可见,思政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工作强度更高,压力更大,待遇更低,地位更低,这些原因造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感降低,也会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
从微观层面来看,无职业规划、归因错误、得过且过导致一些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欠缺。有的自命清高,迫于生计来到民办高校,一切都感觉不满意,于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认为当今社会黑暗,分配不公,脑体倒挂,读书无用,研究生工资还不如一个农民工。有的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把“高原期”的原因归结为不具备胜任教师的能力,因此,除了会沮丧外,还萌发出强烈自卑情结,对工作和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失去发展的信心,停止对工作的努力。有的为了逃避工作、家庭压力,采取混日子的态度,从而导致职业发展停滞不前,用思想和行为的懒散给个人发展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