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电视这样一种影像媒介,通过把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转换成叙事文本来实现媒介运作,这个过程充满着叙事。”现代社会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电视叙事从而使大众了解和感知内容,使大众通过影像媒介感知世界。《一本好书》将经典文学读本转换为叙述文本,配合舞台、声光画、拍摄手法、时空转换等电视语言的重要元素展开叙事,增强电视节目中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场所感,舞台空间构造规定情境,挖掘和提高受众体验的沉浸感。
1.舞台、声画:沉浸的视听叙事
《一本好书》采用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营造剧场式仿真效果,作为首档场景式读书节目,弥补当前空缺,从营造情境、设定角色、渲染气氛、制造情节、设计节奏等方面创新电视节目叙事方式,加之文学文本独具鉴赏价值,剧场模式注重突出声画的视听效果,综艺要做到完整叙事,必然在声效、配乐方面做出最好的配合,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所构造的即时性空间将与受众产生即时性的交流,节目根据书籍内容、演绎桥段选取适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是为文本故事化营造情境的重要方式,以第一期《月亮与六便士》为例,演员赵立新饰演作家毛姆,通过旁白和演绎两种形式,刻画人物心理、渲染节目气氛,其中镜头拍摄的拉近与平移、剧场灯光暗场、声效技术中配乐的起承转合,都是节目达到完美叙事的重要环节,也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完整叙事使节目内容表达不再单一乏味,完善受众的信息认知。这是话剧的表现手法,换言之,《一本好书》将话剧形式搬上荧屏,在创新节目叙事方式的同时,彰显社会价值,赢得较好的收视。
2.电视是一门时空艺术
《一本好书》以文学文本作为依托给节目制作提出故事化叙事的基本要求,受众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得益于电视摄像技术的不断革新,电视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将电视摄像基础理论与创作艺术联系在一起,既能提高电视节目本身的文化素质要求,更能提高采、写、编的需要。电视节目中镜头的讲述感支撑节目的叙事,镜头运动连贯衔接恰当,摄像技术的娴熟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艺术性追求,电视节目追求文学性、艺术性的倾向,是电视向受众的价值追求不断靠拢的重要体现,中国电视节目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有赖于摄像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关于摄像技术对电视节目的推动作用,传者基于纪实理念打造视觉盛宴,从而迎合受者多方面更高追求的审美意趣。
电视节目最常出现的是表现多个时空的多个线索,《一本好书》中电视场面的调度完成多个时空的规定情境。场面调度是指电视节目工作者通过对场景空间的设计、人物在场景内的走位和摄像机的运动指引观众的视线、叙事情节和表达思想。在这种“声光秀”和“浸泡式”的视听体会中,观众体验更接近是一种“剧场性”或“仪式化”的接受空间。节目穿插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时间、书内和书外的不同空间,其中剧场之外访谈的部分起到升华的效果,嘉宾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与经典书籍有关的故事情节、人生哲理、深刻感想等,嘉宾对话一定程度上使受众从戏剧演绎中抽离出来,寻找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认同,言简意赅的谈话高效串联节目内容,压缩时空之间的距离,减少文学作品和普通观众之间的隔阂,这种感官交互体验的艺术审美活动体现节目的艺术表现力,深谙节目制作者的用心,解构观众传统的认知和审美方式,打破过往电视节目程式化的叙事方式,是经典价值与现实追求的巧妙对接,使受众的信息认知走向全面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