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场景隐忧
 
更新日期:2019-08-24   来源:新闻采编   浏览次数:2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从技术空间、网络时间和用户三个要素弥合了线下场景不足,更有利于激发个体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但是更普遍的亲社会行为是否意味着更好的社会整合,面对

 
从技术空间、网络时间和用户三个要素弥合了线下场景不足,更有利于激发个体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但是更普遍的亲社会行为是否意味着更好的社会整合,面对网络中的诱导和欺诈行为,社会网络的优势还能否发挥。
(一)“圈子文化”形成新的社会冲突
虽然个体激活,使得个体之间形成了广泛、开放、自由的连接,个体根据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交支持感加入不同的组织或者群体内部共同分享和创造,但是组织或者群体内部的抱团,也极易造成组织或者群体外部的分歧,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团体,而非更好的社会整合。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不同的群体内部所形成文化 “圈子文化”,“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在不同“圈子”之间,由于所处的立场、兴趣爱好、利益不同,也会呈现出“抱团”的现象,从而使得不同群体之间出现冲突,网络中出现的鄙视链本质就是不同圈层之间冲突的体现。
(二)商业性欺诈抬高信任成本
当人们的善意反复被商业性诱导或欺诈之后,这种人际之间的信任是否仍然可以弥合?比如”爱心助农“活动,起初是由官媒发布果农滞销农产品的信息,通过网络来扩大关注的用户,从而共同助力果农度过难关。后来微信中的自媒体也开始发布“爱心助农”的相关文章,并在文章下部配有购买链接,很快被官媒新闻曝出“爱心助农”已经成为了一条商家促销的产业链,利用网络来博取用户同情,以此来扩大销量,这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营销,而是一种诈骗行为。
用户的爱心被反复利用与欺骗之后,个体之间的信任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协同、沟通,也为社会治理带来更多挑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场景隐忧

下一篇: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场景隐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