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明朝朝贡体系的传播动力学模式分析
 
更新日期:2019-08-28   来源:史学集刊   浏览次数:2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从传播动力学视角看,明代朝贡体系的形成,是多重动力因素的结果。(一)主体动力明太祖的思想作为核心动力,国家安全的考量、皇权天下观、儒家天下观

 
从传播动力学视角看,明代朝贡体系的形成,是多重动力因素的结果。
(一)主体动力
明太祖的思想作为核心动力,国家安全的考量、皇权天下观、儒家天下观、新王朝合法性认同的需要等等,是朝贡体系主体动力之源。朝贡体系的本质和根本动力是和平,即明太祖的“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
明朝的集体意志包括所有行动者也都有其动力,同时外国人同样有其参与对华传播的动力(利益驱动)。朝贡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是多重动力不能实现内部协调的结果。
(二)场域动力
朝贡体系涉及的场域,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以及其他朝贡体系的国家的关系。在朝贡体系中,处于核心关系的,是朝贡与册封的关系。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朝贡体系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框架,是朝贡与册封的交换,一方面是皇帝的藩封,另一方面是藩臣的朝贡。
朝贡本身包含了政治、经济双重含义。在朝贡体系之边缘,贸易作为维系、发展朝贡体系的重要手段,是该体系的主要动力,以满足各朝贡国的经济需求。海外诸国前来朝贡,主要是为经济利益而来。明太祖早已有言,海外番国“虽云修贡,实则慕利。”马克斯·韦伯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内贸易市场,这种贸易对于满足广大地区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国内贸易市场成熟,可以满足需求,那么朝贡体系内以交换物资为目的的经济侧面——对外贸易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呢?无疑是海外各国的强烈物质需求。海外国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断前来明朝请求开放贸易,明朝即将其纳入明朝朝贡体系,开展官方主导的贸易。
(三)朝贡体系的动力学结构形式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其国内统治的中央—地方关系相似。国内统治为省—府—县建制,而由本国向朝贡地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内圈的“土司”建制地带和外圈的“羁縻”建制地带。按照来自中央影响力的强弱顺序,朝贡国依次位于相邻的同心圆的不同圆环上。以东亚为中心,包括东南、东北、中央、西北的亚洲各部,以及同印度经济圈交错的地区,这些地区作为整体的朝贡贸易圈发挥作用。作为中国古代理想的“礼治”世界秩序的朝贡体系,内圈为朝鲜、日本、越南的汉文化圈,外圈为其他周边国家及海外国家。于是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以前,以中国为核心、包括东北亚、东南亚诸国、以朝贡贸易为主体的国际关系秩序就已形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明朝朝贡体系的传播动力学模式分析

下一篇: 明朝朝贡体系的传播动力学模式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