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受国家注流意识形态引导,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且具有典型影响力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正如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中在《媒介事件》中所描绘的那样:“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春晚自1983年创办以来,经历了80年代电视文化潮流引领者、90年代中期后流行文化的追随者和20世纪初的网络文化复制者、21世纪新媒体文化传播者角色转型,形塑了一个全国观众经由集体想像和狂欢参与的重大仪式,具有“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性”,“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缔造、表征与庆典,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其一,注重文化共享。央视春晚收视人群遍及海内外,2001-2016年央视春晚的收视份额维持在30%左右,远高于其它同期其它综艺节目。2019年央视春晚的全球收视人数达11.73亿,创历史新高。它将人们聚集在电视机旁,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具有文化仪式的表征。
其二,广泛的参与性。春晚在创办之初就将“春晚是人民的春晚”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从创办之初的场外热线、书信传递到网络春晚“同唱一首歌”、“新年愿望拼图”,再到全媒体时代的“微信摇一摇”、“明星拜年语音”、“集五福”、“快手红包”等设计,春晚观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2015年始,央视春晚“集五福”活动不仅在祖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开展,更延伸到至208个国家和地区,春晚当日有40多万人集齐五福;2016年“集五福”当晚全程互动人数超过1.63亿。2019年在手机看央视春晚的同时,春晚新媒体互动的人次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月4日,全球观众在百度APP参与“好运中国年”主题的春节红包活动互动达208亿次;联合抖音发起的“幸福又一年”新媒体行动视频播放总量达到247亿次。为了增强观众互动,央视精心打造了《我要上春晚》栏目,强势推出网络春晚,赋予民众更多的文化自主权,参演人员也更多吸纳民间力量。
其三,传播仪式感。维克多·特纳提出:“仪式,即人们相信神秘人物、神秘力量而举行的有关正式活动。象征是仪式中的最小单位,拥有仪式行为的特点 。”华丽的主持阵容,欢腾的敲钟仪式、压轴歌曲《难忘今宵》、激昂喜庆的音乐、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中国人、不断传递的“中国情结”等,运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时间上的正当性与电视的强大影响力,晚会与人们欢渡春节的行为日常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场全民的文化盛宴,由此获得建构了一场象征性隐喻的节日仪式。而近年来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强化了仪式的正统与厚重感。2018年央视春晚通过多频道全程并机直播,全国182家电视频道同步播出。中国国际电视台以摘播方式,通过198家海外媒体,在14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媒体全程直播,将央视春晚节日仪式的瞩目度推向巅峰。2019年央视春晚创下了跨媒体收视传播新纪录,通过全球218家海外合作方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