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更新日期:2019-09-03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浏览次数:2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对两新组织党建主体的特性把握不够精准与机关、国企和高校等传统党建领域相比,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尚属薄弱。这种薄弱的状况,客观上与两新党建作

 
(一)对“两新”组织党建主体的特性把握不够精准
与机关、国企和高校等传统党建领域相比,“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尚属薄弱。这种薄弱的状况,客观上与“两新”党建作为党建领域的新命题、研究时日尚短有关;主观上与人们对“两新”组织党建存在思想认知误区有关:对“两新”党建主体的认识不够,未能明晰掌握“两新”组织党建特性。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两新”组织有其自身的特征和性质,尤其在组织目标、价值选择和组织网络等方面与传统党建主体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他们对“两新”组织的目标趋利性、结构复杂性、人员流动性等一些有别于传统党建主体的特点把握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在研究中思路狭窄,简单照搬传统党建主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导致的结果就是“两新”组织党建的价值弱化、实际效果欠佳。我们既要把握“两新”党建与传统主体党建的联系和区别,创新“两新”组织党建思路和载体,把“两新”组织党建与社区党建、园区党建密切联系,积极融入区域化党建,同时明确和凸显“两新”党建的性质与边界。
(二)缺乏多元化的研究视野
现有关于“两新”党建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甚少,从而导致结论说服力不足,影响了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是日后“两新”党建研究需要突破的瓶颈。
当前的研究,多以社会学、政治学为基础进行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较少,视角边界分明,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较少。“两新”党建的复杂性,客观上决定了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这将是未来研究的学科方向。
学界当前多局限于对“两新”党建展开宏大叙事,针对党建具体实践环节的精细化、研究相对不足。故而就研究视角来讲,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两新”党建某一项内容(比如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专题性研究也应成为“两新”党建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实证研究与理论论证不能交相并济
目前学界对“两新”党建的研究多是单向度的实证研究或主观理论建构。从现实应用和学理探讨双重视角出发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例如当前学界对“两新”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之间利益契合点的讨论,既未从学理上做出公允论证,也非抽离自实证经验,多是站在政府和政党立场上所做的主观建构。
有的学者虽有实际取样,但鲜有对样本的长期跟踪,观察深度有限。另外,当下研究多是对“两新”党建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对“两新”党建乏力境遇的困境反思较少。且大多采取本土视域的共时性研究视角,重视对某地实践经验的概括归纳。这种研究范式会带来经验模式的适用性问题。
由于理论建构的主观性、调研取样的局限性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两新”党建的现有研究成果在理论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断层与脱嵌,从而导致研究应用的低效和指导实践的无力。基于此,学界在“两新”党建研究中既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并驾齐驱,也需要两者交相并济:从实证研究中总结提升“两新”党建的一般发展规律;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药方破解“两新”党建的实践困境,如,从国家-社会理论、治理理论、政党政治等理论角度开展理论探索。
(四)研究对象不平衡问题突出
在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目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受经济水平和既有基础的影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践亦首先发端于斯,其研究成果相比其它地区较多。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推广的地域适用性是否会进一步扩大“两新”党建地域宏观格局的失衡亦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另一方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者的既有研究存在突出的不平衡性[ 截至2018年11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新经济组织党建”相关文献3015篇,“新社会组织党建”相关文献254篇,文献比率约为12:1.]。“两新”组织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统称,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两新”组织结构成分复杂,特性差异显著。因此,我们应对“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分类研究,以增强研究针对性和研究的指导意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下一篇: “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