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倡扬爱国主义的经典剧目:京剧《将相和》解析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中国京剧   浏览次数:4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倡扬爱国主义的经典剧目:京剧《将相和》解析内容提要:京剧《将相和》成为京剧经典的原因:通过塑造廉颇、蔺相如倡扬爱国主义,

 

倡扬爱国主义的经典剧目:

京剧《将相和》解析


内容提要:京剧《将相和》成为京剧经典的原因:通过塑造廉颇、蔺相如倡扬爱国主义,优秀的戏曲编排艺术,剧作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关键词:爱国主义;《将相和》

中图分类号:   I207.32                     文献标识码:A

京剧《将相和》由翁偶虹、王颉竹执笔改编,将过去单独演出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出京剧折子戏连缀而成。讲述的是秦王得知赵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假装愿意以十五个城池来换取。由于国力衰弱,赵王明知其诈而不敢拒绝。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揭穿秦王以城换璧的骗局,暗中派人将璧送回赵国。秦王用油鼎相威胁,蔺相如临危不惧,秦王理屈,只好将蔺相如放回。秦王又约请赵王会于渑池,明为交好,暗藏刀兵。赵王用廉颇、蔺相如之计,由蔺相如陪同赴会,同时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蔺相如所辱。后由廉颇接应,赵王君臣安然回国。蔺相如连立大功,被封为相,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不服,屡次刁难蔺相如,蔺相如忍让再三。后廉颇得知蔺相如不计私见,相忍为国,深受感动,亲至相府,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睦,同心辅佐国家,共御强秦。秦于是不敢侵犯赵国。该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改编、演出之后,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仔细分析起来,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征服观众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在于该剧富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主要是从剧中两位主要人物蔺相如与廉颇发挥聪明才智,有勇有谋地保护赵国免受秦国的欺凌与灭绝所表现出来。剧作一开始便展示了秦国咄咄逼人,意欲凭借自身的优势迅速吞并六国的大环境,而六国的连横之势早已破灭,对于六国而言,秦国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自家的生死存亡。作为弱国,即使有着再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自强不息,面对强秦,面对着似乎是不可更改移易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难以有所作为。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赵国却能够屡获胜绩,令秦国在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最为主要的当然是赵国上下在面临强敌虎视眈眈之际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end##

蔺相如原本只是宦官缪贤府中一名舍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国的事务自然有赵国的王公贵族这类“食肉者”关心操劳,升斗小民原不必过于关心,而且似乎也没有太多关心的权力。可是蔺相如却对赵国的国家大事了如指掌并且热心异常,时时站在一个赵国决策者的立场上来分析评判发生的政治时事,并提出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奉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这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当然,也许还有着他对“肉食者鄙”的深刻洞察。蔺相如是读书人,所以有着夺取功名、封相拜将的强烈愿望,这也非常正常,属于“士”之常情。凭着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如果他“识时务”,只身前往秦国,必将得到秦王的重用,而且能够得到更多的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秦国原本在战国七雄之中属于较为弱小的国家,后来之所以能够强大到六国见之如见恶虎,就在于它能够吸收、重用各国来的有才能的人。苏秦、张仪之类的聪明人在战国时期可是举不胜举。他们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不辜负自己的满腹才学,还可以封妻荫子,让全家人跟着享受到荣华富贵。可是蔺相如却宁愿呆在较为弱小的赵国一个宦官的府中等待机会,这还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赵国人,应该为赵国做些事情,而不能为了个人乃至家族的所谓富贵功名、幸福快乐而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当然以现代观点来看,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是中国,而且当时统一天下乃是大势所趋,并且根本上也有利于底层百姓,蔺相如似乎没有必要死死抱着赵王这具“历史的僵尸”,仗恃自己的才智逆历史而动。可是看待历史人物应该本着历史主义的态度,蔺相如是两千多年前的人,所以他的不慕个人功利而死守赵国本位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是应该得到极大的肯定和倡扬的。如果说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是通过他面对强敌大义凛然、大智大勇而体现出来,在危机时刻显示出一种高贵的精神,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难做到。在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已在廉颇之上之后,还能顾全大局,处处避让不与他发生冲突,以至于别人都以为他是害怕廉颇,廉颇自己也以为是蔺相如心虚,不敢跟自己叫板,此时还能顾全国家利益,不意气用事就难能可贵了。蔺相如的一段唱词揭示了原委:

[二黄碰板三眼转原板]  说明了衷肠话你要仔细揣测

                              我和你把此事细细言说

虞大夫你休把我相如看错

我为国才让廉颇

避面朝廷,在路途三躲

怕的是将相不和,只怕是亡了赵国

[二黄摇板]            但愿廉颇速改过

同心协力保赵国。

    坚固的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祸起萧墙才是真正的大祸临头。很多面对外敌大智大勇之人在建功立业之后往往沉湎于内部的功利之争,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最终是家国祸事频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人并不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面对外敌时的勇敢与顽强似乎是为了在日后的政治斗争、权力争夺中多一份筹码。相比较之下,蔺相如的作为就显得实在太了不起了。

廉颇的爱国主义思想自然是不用怀疑的,凭借着自己的屡屡战功,他才终于坐上赵国上卿的位置,能够有更多机会为国家出力。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廉颇都想着与敌国决一死战,打战甚至牺牲对于他来说是不怕的,由于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廉颇成了敌国不敢贸然进攻赵国的重要顾虑之一。然而,廉颇只是一个武人,自恃作战能力非常,考虑任何问题,似乎都想着用武力解决问题。而且等级观念深严,虽然是武官,读书显然不多,却比很多文人更加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看人经常从人的出身门第出发,也看不起读书人。这是廉颇初见蔺相如时的一段对白:

廉颇   (白)     啊,哈哈……小小舍人,怎能担此大事,分明是大胆狂言!

蔺相如  (白)     老将军,岂不知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廉颇   (白)     嘿嘿,原来是个书呆子,啊哈哈哈哈……

更加显现出廉颇一介武夫的心性的是,当蔺相如两度为国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还在他之上的时候,廉颇按捺不住满心的嫉妒与不满,屡屡饲机羞辱蔺相如,并且把蔺相如的忍让当作软弱好欺。我们并不怀疑廉颇将军爱国,但此时,他却在以种种不爱国的行为思想抵消了他的爱国热情。可怕的是他居然陷入狭隘的私人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廉颇   (白)     唉!

        (西皮散板)  越思越想气难平。

             (白)   且住,想俺廉颇自随大王以来,东挡西杀,南征北战。一败齐国,拔取晋阳;再败燕国,攻克五城;征战沙场,千辛万苦,渴饮刀头血,倦来马上眠,朝朝谋策略,夜夜不得安。拼却性命,才得上将之位。今相如小儿,倚仗口巧舌能,封为首相,位居老夫之上,其情可恼!哎呀扎!哎呀扎!扎扎……

廉颇   (西皮快板)  相如小儿封首相,

                     不由老夫怒满膛。

                     非是俺无有容人量,

                     屈身孺子脸无光。

                     此一番长街把路挡,

                     要把那孺子羞一场。

                     人来带路长街往,

又听百姓闹嚷嚷。

                     勒马停蹄把路挡,

             (西皮散板)  等他到来羞辱一场。

不但自己如此,还鼓励手下家人见到蔺相如的家人手下也要毫不示弱:

廉颇  (西皮散板)  余怒未消心不甘。

     (白)二位先生,适才某在长街之上,三次断路,那蔺相如竟然不敢向前。看来这个孺子,也自惧怕老夫了!

贾凌   (白)当然喽。凭老将军这名气,威震列国,他也不能不怕呀!

廉颇   (白)哽!从今而后,尔等在外,遇着他的门客,不要退让,自有老夫作主。

贾凌   (白)     是啦。

廉颇   (白)     正是:

     (念)     非是老夫气量浅,怎能容忍小儿男。

我们并不否认,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人空有一张巧嘴,实无半点本事,却能哄得掌权者心花怒放、封赏有加,最后造成严重后果,赵国后来的赵括便是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廉颇的义愤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赵王、赵国的提醒,也可算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当然其中是存有很重的醋味的。严重的醋意妨碍了他对于蔺相如的价值以及人格的认识,从而差点成了打着爱国的幌子做着害国的事情。最后廉颇还不愧是磊落光明的真汉子真英雄。在得知蔺相如的真实想法之后,毅然背负荆条,上门请罪,可谓感天动地:

[西皮二六]  廉颇闻言暗思忖

良言打动懵懂人

我赵邦列国称千乘

将相不和难挡强秦。

[快板]      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

不识大体狭隘胸襟

老夫若不将错认

怎见满朝文武臣!

蔺相如、廉颇,一个是对敌威武不屈,对己谦虚忍让;一个是功高望重,勇于改过。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在于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剧作体现了优秀的戏曲编排艺术。理顺原来三出单头戏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前后矛盾之处,增补必要的穿插,使整个剧作连贯合理、浑然一体。此戏是在原来三出折子戏的基础上连缀而成,所以相互之间还是有着些微的罅隙,一下子组合在一起,不可能相当连贯合理。剧作成功地进行了一些斧正工作,效果颇为不错。比如,旧本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始终没有显现出什么冲突,直到负荆请罪之前,廉颇才表现出狭隘、骄横、嫉妒的个性特征。这显然不太合乎情理。改编之后现在流行的剧作则在缪贤推荐相如时就表现廉颇流露出对相如的鄙视,因而使得后面出现将相不和有了必然性与合理性。旧本在相如奉命入秦时,护璧使命表现得很模糊。赵王问计于他时,蔺相如的回答竟是:“和氏璧并非宝物,无之为上,就便是城不得与赵无伤。”这样,他的护璧入秦,就没什么意义了。改编之后强调了和氏璧的重要价值,并暗示出秦王索璧是一次试探赵国的外交手段,以十五城池换璧根本是不可信的。这种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渐趋紧张,而相如入秦使命的严重性也突显出来。改编之后还新增了两场戏“酒楼释嫌”“联齐伐赵”,生动地描绘出将相不和在政治和外交上造成的严重后果,更深化了将相和的意义。

此外,剧作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把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生活的历史条件下,表现他们的思想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不夸饰,不做作,真实可信。作品没有把古人现代化,也没有借助现代词汇去直接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而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表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可能达到的高度,使之真实可信,观众乐于接受。《将相和》改编本创作于1950年,当时正是盛行反历史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能够较为严格地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确实可谓难能可贵。老舍先生曾经说:“这出戏是在尽量保留旧本和所有的东西的宗旨下,设法使文武同心、共同御敌的思想教育特别明显。”

参考文献:

①朱颖辉.当代戏曲四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2.

②王安葵、余从.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6.

③谢国详.发人深省的京剧《将相和》.长寿. 2001,04.

④王清辉.百川盈慧海精粹领风骚─李少春为革新而继承的精神与功业纪略.中国京剧.2000,01.


 

上一篇: 倡扬爱国主义的经典剧目:京剧《将相和》解析

下一篇: 倡扬爱国主义的经典剧目:京剧《将相和》解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