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2008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金融与经济   浏览次数:45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08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暴风骤雨般的席卷全球,给世界主要经济

 

2008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暴风骤雨般的席卷全球,给世界主要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是由于金融监管不利和金融产品本身缺陷造成的。但是本文将从一种新的视角----社会学视角来解析这个现象。作者引用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功能主义、冲突论、博弈论等,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来揭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关键词:金融危机  功能主义 冲突论  博弈论

Abstract: in 2008,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time loan cri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hurricane-like sweeping the globe, the world's major economies has caused the most destructive. While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this is an economic issue, due to advers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financial products is defective. Howev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 new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 analytical perspective to this phenomenon. With the main author of the classic sociological theory: functionalism, conflict theory, game theory, and so on, through the surface of societ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Functionalism   Clash   Games Theory

1·世界金融危机的现状及造成的巨大影响

2008年3月以来,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如巨风海啸,迅速波及全球。不论是同属发达国家的西欧,还是澳洲和日本,新兴经济体或是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国家,以及是坐享石油美元的中东,都在感受着这场金融巨风带来的狂扫与震撼。世界在不断进行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之外了。##end##

1·1美国本身受到的影响

回首近一年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这场金融风波引发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金融走向破产边缘,由美国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动荡几乎演变了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08年3月到10月期间,先后发生了贝尔斯登被收购;“房利美”及“房地美” 正式破产而被政府接管, “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保护, “美林投资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 “高盛银行”和 “摩根士丹利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已到危急关头,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正式成为美国的国有资产; “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正式收购等重大事件。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在08年9月开始发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

1·2西欧国家受到的影响

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对美国金融动荡带来的严重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股市在不断下跌,物价的高涨让普通民众买不起高档品。失业加剧,经济在不断委缩,欧元也在变相贬值。美国向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伸手要援助也得不到帮助。相反,欧洲联盟国家及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都在批评美国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不力,给他们带来经济的严重不利影响。

1·3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

作为新兴经济体,印度和巴西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影响状况如下:印度股市已经是承受不住来自美国的冲击压力,在走入难以挽回的溃散之路上。来自境外的外资对前景是严重悲观和失望,印度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今年5月,巴西股市跌幅为30.8%,可见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巴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4中国受到的影响

中国受到的影响状况:中国的股市也同样受世界及美国的金融动荡不安的严重影响,下跌了不少。不过受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已止跌回稳。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最近撰文称:正在席卷主要工业化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已经对这些国家的金融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但中国却可以幸免于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

作者却认为,在短期内也确如王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金融体系因为其相对独立性,从而在近期内可以幸免于危机。然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远不只如此,中国虽然现在还没有陷入危机,但他必然要承受由于总需求下降而带来的痛苦。

1·5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

在中东地区,各国股市在10月7日纷纷下跌,市值大大缩水。   非洲国家受到的影响状况:肯尼亚股市,内罗毕证券交易所有20种股票指数已从去年底的5400多点跌到目前的约4100点。东非最大经济体肯尼亚股市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大股票市场尼日利亚股市,现在这两大股市已经是持续数月的呈下跌态势,市场交易少了许多。    

2.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金融危机

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虽然经济学家的观点似乎比较统一,很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次贷危机就是全球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次贷危机又是华尔街金融资本投机、美国国内监管缺位的恶果。但从更深层面分析,却发现其实次贷危机仅仅只是整个危机的冰山一角,其深层的经济、社会原因远比次贷危机这个现象严重,这场危机发生在全球化高歌猛进的二十一世纪初绝非偶然。可以说,华尔街的贪婪、监管缺位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而金融全球化缺乏对应监管协调机制、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源错配等问题才是深层原因。签于金融危机影响范围之广、破坏之大、原因之复杂,因此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本文将从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来解析这个现象。

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功能主义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整体发生作用,由此维系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构成部分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每一部分也帮助着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须的。默顿指出:社会结构可以是显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功能阻碍社会满足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如果我们把经济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地区,则是构成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当某一个国家(地区)或是行业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而2008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是受这样的种影响而蔓延开来的。华尔街的贪婪、金融监管的缺位,市民对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升值期望过高,银行货币政策(主要是利率)的不合理,造成了美国房地产及金融行业的繁荣假象----泡沫经济,这就是次货危机的主因。但是从宏观层面来看: 这却也只是整个美国经济的一个部分而以。

2·1从行业经济功能来讲

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发展。受冲击最大的是美国的银行业。从抵押贷款领域到资产证券化领域的损失造成了银行间流动性的崩溃。2006年末,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余额不足1.3万亿美元,不良率也不足15%,如何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次级按揭贷款这条“小鱼”如何链接到数量投资基金这些“大盆”。一些数量基金“大盆”为了减少亏损,在股票市场“吐出”了一部分“食物”(股票),引发了骨牌效应,在金融市场上掀起了巨浪。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资者的风险不大。一旦情况有变,购买次级按揭贷款的机构投按揭贷款银行/公司亏损巨大或破产,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数量投资基金)面临两种选择,或按市场最低价卖出次级按揭贷款,或将其他点利证券变现弥补次级按揭贷款的损失。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人大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数量投资战略。根据其投资模型分析,一些大基金选择卖掉一部分价值股来弥补次级按揭贷款的损失,引发了万亿美元数量投资基金的震荡。

在恐慌性情绪下,许多美国银行业股票被抛售,银行挤兑现象不断增多。最初只是美国的两家住房贷款机构出了问题,而这两家公司不能正常运转,且没及时得到解决,却影响了美国的整个金融行业,美国金融业务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最终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各种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2·2 从地区经济功能的角度来看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2008金融危机,最初只是美国本土受影响,而西欧及其他地区和国家和此并无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整个系统中美国这一重要的“功能”不正常运转,危机最终波及世界主要经济体。

2·3美联储宏观调控功能的失效

次贷危机、甚美国经济都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货币政策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从2001年初开始到2003年6月,13次降低利率之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利率持续下降,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货币政策从紧。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最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美联储宏观调控功能的不再那么有效,其宏观调控的正功能基本没能发挥出来,相反,美联储宏观调控对美经济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务的负功能却不容忽视。所以说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功能对次此次危机应负很大的责任。而其调控的失败从某种程度导致了金融危机或是促进了金融危机发展。

3·用冲突论者的观点分析金融危机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该理论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即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他们是相互冲突的。冲突论者并不否认很多社会秩序存在,但是他们认为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

据此,我们可认为2008金融危机也是经济社会各部分相互冲突的一种现象。金融危机大概包含了如下几个经济社会的冲突:

3·1美国中低收入阶层与房地美、房利美公司(后面简称“两房公司”)之间的冲突

在美国,贷款消费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购房者前期对房地产看涨过分乐观,通过两房公司贷款而高价买入,可后来却没像涨。结果很多的人不能按规定还清贷款。

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3·2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冲突结果:

2008年,对世界经济来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新年伊始,首当其冲的是全球性的粮食恐慌,再是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涨到150美元每桶、原材料价格猛涨等现象,这些问题突如其来的出现,使得原本平衡的各个产业链被打破了,各部门、行业之间都来不及调整,甚至出了混乱不堪的无序竞争状态。马克思说过:资本追求利润天经地义的事,当某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突然高出平均利润许多的时候,资本就会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行业、部门为保卫自己的利益或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必然形成冲突。如此多世界性的危机,形成了巨大价格落差,各个经济行业之间自然会存在一个激烈的冲突。

3·3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美国与各国经济的冲突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ystem)。 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从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欧洲经济共同体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不能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化解各国之间经济冲突,也无法再平衡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

美国之所以会出现金融危机,有政治经济学者认为,全球化的一端是美国过度消费、过度举债;在另一端,一些新兴市场却表现为投资过热、过度依赖出口、贸易顺差扩大。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通过贸易逆差流出的美元最终通过别国外汇储备的形式从金融渠道回流。原本不均衡的美国内部经济结构由此看似实现了“均衡”。

在这种国际经济格局之下,全球经济增长有赖于美国扩张货币政策,并且表现为美国贸易逆差和国际债务不断增长、新兴经济体产能不断扩张、美元流动性泛滥、美国虚拟经济过度扩张、全球性资产泡沫。总的来说就是美国经济体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争夺有限的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权力和声望而长期冲突的结果。

3·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冲突的结果:

毫无疑问,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极易滋长泡沫的经济,监管稍有疏忽,很容易导致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早在2002年,经济学家成思危就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过一些初步探索,他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如果与实体经济超过一定的比例,必然导致危机产生。美国转移出制造业,而放任金融业自由发展,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冲突再所难免,由冲突“雪崩”是迟早的事情。

有专家指出,目前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源严重错配。IMF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可能首次超过美国。但目前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总量占全球的一半,而中国仅占全球的万分之一。美国经济中虚拟资产在过去25年内增长了近500%,经济结构不断“虚空化”,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而经济增长潜力最强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创新和供给却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这样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显然是低效率、不合理的,也必然会孕育危机。

3·5  美国经济观调控目标与个人对经济期望值之间冲突的结果:

从2001年初开始到2003年6月,13次降低利率之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的重要因素。到2006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是5.1%,比上一年还高一点,5%的增长率已经连续三年了,周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但2006年以后,美国及世界的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阻力重重。因此美联储不断上调整利率,以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但是这却造成了贷款购房者的利息压力增加;而整体经济放缓,又使房价不涨反降,结果很多人都无法偿还贷款。这使得中央调控目标与个人对经济发展的期望、以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发生了巨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最终演变成了金融危机。

   4·利益集团之间博弈论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作者认为,各大金融集团或者说各大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也是是造成全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尽管现在有事情还不是那么明朗,但是各大金融集团、跨国公司之间的长期博弈是肯定存在的。

2008年10月11日,国内好几家主流网站上刊载了《原油期货的世界级大战》这样一篇文章,其大意如下:美国原油期货的上涨,使得国际经济的发展屈服于通胀。在原油期货的带领下,矿产品、农产品纷纷跟进大幅上涨。然而,这个疯狂上涨的油价,受到了反击,美国原油期货的上涨被遏制,对与美国来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原油期货的做多力量来自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一旦期货下跌,给美国银行体系造成的损失是没有史例可以参照的。当油价在147.25美元高位被阻击下跌后。国际上出现了两波向美国聚集资本的过程。资金来自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对与美国,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格局都将起到颠覆性的作用。美国是一个以金融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当美国原油期货最终实现回归,美国的银行体系将出现史无前例的巨亏。一次巨大的,贯穿全美的中、大型银行的倒闭潮将随即发生。同时,因为这次挑高油价的还有欧洲、澳洲等发达地区银行的参与。

    通过这样网络上的文章,我们固然一时难以了解事情的真相。但是其提供的事件背景却真实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无论是国内还国际,大型金融证券集团之间(也可以说是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博弈的博弈的确存在,其博弈结果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

5·消费文化(观念)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对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消费文化看做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已由一个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挥霍性消费型为主的社会美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超前消费,即“寅吃卯粮”。受社会风气和政府消费政策的鼓励,美国人崇尚超前消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为维持高消费水平,除疯狂工作外,美国人开始大笔借贷。随着近年来房价飙升,他们把自己的家当成了提款机,通过二次抵押贷款和再融资,实际上已经将房子变成一张可以透支的信用卡。他们拿着信用卡尽情购物、疯狂消费,却似乎忘了“欠债还钱”的道理。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美国房产价值逐渐蒸发,现在有近1/6的美国房主背负的房贷要高于其房屋的价值,这也增加了拖欠偿还按揭贷款的可能性,从而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其实,美国借贷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借贷消费也曾经受到清教伦理的谴责,经受过社会文化的挑战。但上世纪30年代后,这一方式渐为社会接受,在人们心中扎根。应该说,这种消费方式一度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监管的松懈和放贷行为的泛滥,这种消费方式随即化身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黑手。
金融危机拷问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势必做出调整。“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对这场金融危机的评语。据美国第二季度的统计,美元总贷款流量比上年仅增长0.7%,而美元存款流量则增长了15.8%。美国人开始紧缩信贷消费了,美国的虚假繁荣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褪色。由此看来,一味崇尚这样的消费文化,到头来,恐怕苦头还要由消费者自己慢慢去品尝。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庆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直接影响有限 [ N]上海证券报

2谢国忠 美国经济减速及其影响 [J]国际经济评论2007.1-2

3张斌 百年来国外主要经济金融危机分析[J]中国金融2007-19

4(美)David popenoe 社会学 [M](第十版) 李强 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5 成思危 虚拟经济论从 [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北京

6 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

7 陈学彬 金融博弈论 [M]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2007

8项卫星等 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 美国、日本及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 [J]国际金融研究2007.3

9甄炳禧 次贷危机阴影下的美国经济 [J] 求是杂志2008·17

10 袁元  美国“次贷危机”调控反正观 [J]缭望新闻周刊2007 9

11张雪春 小鱼掀大浪:美国次级债危机与教训 [J] 全球视线2007

 

上一篇: 2008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下一篇: 2008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