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祁山》:一曲“人”的挽歌
《夕照祁山》是魏明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在开篇就交待其创作意图是“试将诸葛亮请下神坛,拨去妖雾,挥笔写人,颂其美德,揭其弊病,哀其苦衷,展示一代贤相暮年晚景的复杂性格的悲剧成因。”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文本一旦产生就提供了多元的阐释空间,文学批评也并非要追溯到作者的原意,比如有的论者就认为该剧旨在为魏延翻案①。个人认为该剧的主角不仅是诸葛亮或者魏延,而是作为大写的“人”;其悲剧性也不仅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人”在封建“愚忠”的民族劣根性的桎梏中走向死亡的悲剧。
杨仪与魏延都在诸葛亮手下共事,当魏延“欲献奇谋先献马”,丞相准备春郊试马,马上谈兵之时,杨仪“哼”了一声,唱:“莽魏延马到成功/将相和/水乳融/老糊涂倚重急先锋/杨仪恐失宠/妒火烧/冷眼红”,杨仪因担心“失宠”,派旗牌官打探出魏延的别墅和怪异童谣,进而向丞相进谗言。为“争宠”而勾心斗角、嫉贤妒能,可以说是国人的传统,自《离骚》以降,文史上固不鲜见,这也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同级斗争”和柏杨所批判的“窝里斗”②的情形之一。这可以说是整个悲剧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谗言归谗言,如果丞相不听信,情形自会不同,但诸葛亮却偏偏相信,杨仪如此一说,就击中了他晚年之大忌,他疑心魏延谋反,没有采纳“子午道奇谋”,所谓“百乐相马”也只是“叶公好龙”。魏延只好哀叹“勇哉千里马/不值五铢钱”,“人”的才能首先就受到了压制。其实,诸葛亮是爱惜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也是招贤纳士,但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才贵在忠于主”,“人才”的前提是“忠于主”,再好的千里马,如果“野性难驯服”也会被弃。魏延这样的“人才”首先就“同级斗争”与“忠于主”相结合的劣根性中遭到了怀疑。##end##
再说诸葛亮,他也喜欢“乘马郊游,追逐为戏”之乐,也知“春游之趣,骑射之美”,初试良马,兴奋而歌:“韶华又茂/仿佛隆中/驰双马卧龙追凤/回首笑牛牯/指鞭问牧童”“多谢良朋献良骥/暮年复我晨曦红”,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可是,当一听说魏延有谋反迹象,他就改变了主意:“此马太烈,实难驾驭。我亮一生惟谨慎,还是坐我的四轮车稳妥。”他既担心魏延“不忠”,又担心自己一时大意丢了刘家江山,落得个“不忠”的罪名。因此,他宁可舍弃这让他焕发青春朝气的良马,让自己“车辚辚/慢悠悠/依旧往祁山老路走/走到死/不回头”。“忠于主”的思想不但压抑了“人”的才能,也压抑了自己渴望青春的美好天性。
此前,诸葛亮只是疑心,“私立别墅”和怪异童谣也只是杨仪单方面诬告的凭据。其实,“私立别墅”仅是“金屋深深藏娇魅”,这是“人”的欲望。英雄美人,千古风流,且魏延“报国钟情两悠悠”,然而红颜多成“祸水”。至于童谣,主要还是魏延缺乏政治敏感,心太直、口太快,不会打‘肚皮官司’,当时的环境是“王朝权谋比山险”,魏延却“勇夫未悟,痴梦犹酣”!心直口快、说真话,本应是“人”的一种自在的状态,是“人”主体性的一个方面,但这显然违背了官场斗争的“潜规则”。当诸葛亮一见谣单,不问青红皂白,就从“忠于主”的立场认定魏延“欺君犯上/暗称魏王,……乱臣淫娃反三纲”,并在幻觉的刺激下产生了杀机。诸葛亮这个裁判,以“忠”的名义否定了“人”的正当欲望,整个社会环境也以“忠”的名义断绝了让人呈现自在状态的土壤。
可笑的是,作者借诸葛亮的“意识流”揭示出了“愚忠”的荒谬。阿斗唱:“你朝着阿斗鞠躬拜/千拜万拜为何来/是拜我创业治国有能耐/是拜我拔山举鼎胜旗开/是拜我血缘好刘家崽崽/是拜我投准了皇帝娘娘胎”;裸女唱:“智囊朝拜窝囊废/雄才保个大蠢才”;诸葛亮自己也明白:“苍天,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啊!”多么富有讽刺意味!连诸葛亮自己也不大相信“建三纲五常君子国”的未来,明明知道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但他还是要“忠”,还是要保住“刘家江山”!于是,他设计将魏延烧死葫芦谷,还认为那是“让他……为国捐躯,为主尽忠;保住他的晚节,使他流芳百代。”“宁可负大将,不可负王朝”!当他发现魏延没有被烧死之后,不见魏延,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还下了密杀令。当他在阿丑的提醒下意识自己的错误时,为时已晚!就这样一个“人”就被“忠”活埋了!
诸葛亮的“忠”不但妄杀了魏延,更加速了自己理想的毁灭,蜀国后继无人,朝无大将,还谈何“百姓无反骨,代代思无邪”的“君子国”“刘家江山”呢?他在临终时说:“龙争虎斗,劳累一生,只有这最后一刻,好清静,好清闲……”“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啦……”“我回不了故乡,也回不了蜀川”。落叶归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惜我们这位为了一个“忠”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只得发出“黄泉无限川江恋,来生再作蜀川客” 的悲叹!“长恨此生非我有”,诸葛亮为了“忠”,舍弃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活姿态,也抑制了他人的人性追求。
魏延的悲剧性最根本的也还是他的“愚忠”。当他得知爱妾魅娘乃黄巾后代之后,发出了“怎敢反蜀汉先帝/敢贪花柳/敢恋枕席/怎敢恋贼女贼妻 情欲/天理/何从/何去/振臂问天天悲啼”的无奈、迷茫的哀叹。虽然他也曾讽刺诸葛亮“智囊拜窝囊,雄才保蠢才”,“愚忠”战胜了“人欲”,竟对魅娘说:“你我之间,汉贼不两立,我、我要杀你!”刺伤了爱妾的手臂。他也说:“我老魏何尝不知阿斗是个草包?”但他还是认为“先帝待我恩重如山,我只能追随丞相,尽力保住先帝龙子龙孙……”当魅娘进一步逼反的时候,他杀机顿起,狠毒地杀死了魅娘,又杀掉亲兵以灭口。魅娘是他的爱妾,但“忠”字当头,“欲”将何存?当诸葛亮死后,魏延还称赞诸葛亮“瑕不掩瑜/最可贵效忠于刘家社稷”,宣称“魏延学你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忠于为阿斗尽愚忠,已是一个悖论,但魏延又为诸葛亮尽愚忠,岂不更显荒唐?但他死也不明白正是他的“偶像”要置他于死地,不明白他的反骨究竟在哪里,落得个死不瞑目的收场!如果说杨仪的谗言和诸葛亮的秘杀令是一场谋杀,那么他自己面对司马氏招降、魅娘逼反而不反,那就等于自杀。
再说魅娘,这是剧作者杜撰的一个人物,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英雄美人的缠绵凄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整个戏剧的反讽效果。从前几幕看,魅娘是一个姿态妖娆、善解人意、“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女子,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才露出本来面目:原来是黄巾张角的后裔,她的目的是为黄巾军争夺正龙天子之位,她长期潜伏在魏延身边并不仅仅是为了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等到诸葛病危急/等到各路逼你反/插反旗/称一对龙凤夫妻”既然她宣扬“诸葛亮为阿斗尽愚忠,你魏延为诸葛亮尽愚义。我魅娘……死也不会为你尽愚节!”那么她野性大发、刺杀魏延,是为了什么呢?那就是为黄巾尽“愚忠”,为黄巾复仇,因此她也没有逃出这个“愚忠”的圈子。
可见,诸葛亮、魏延、魅娘,以及棋牌、亲兵等小人物的悲剧,最根本的就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愚忠”思想,他们都是“愚忠”的牺牲品。“愚忠”,说到底是一种奴隶性,在这样的思想笼罩下,“人”是没有价值可言的。在他们的身上,可以见到作为“人”的本性的被不断地被“愚忠”压制、扼杀和扭曲,最终导致“人”的毁灭的曲折过程。作家用雅俗共赏的语言、悖论与反讽的艺术手法,谱写了一曲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人”的挽歌。这或许是《夕照祁山》一剧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① 牧惠,《该在舞台为魏延翻案》,见魏完等主编的《凡人与伟人——魏明伦男性剧作选》,作家出版社,2001版。
②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