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系统地搜集信息,对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各方面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持久稳定的外部行为改变和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内部条件变化的评价判断。具体来说,这些内外部的变化表现为“学生在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持久性和态度的恒常性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变化所作的意义解释或价值判断” 。简言之,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业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改进教学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而在进行学业评价过程中,评价的取向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依据对评价的本质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对学业评价进行划分,有目标模式、诊断模式、过程模式和建构模式四种评价模式。若从隐喻视角来理解这四种模式,分别如下:学校如工厂、教室如诊所、教学如旅行、校园如花园;进一步从内在特点上来看,目标模式把学业评价理解为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的过程;诊断模式则将学业评价理解为对教与学进行诊断与改进的过程;过程模式将对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评价都重视,其评价范围涉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建构模式则将学业评价视为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
基于对学业评价的理解以及学业评价对教学的意义,综合四种评价模式的本质,“实践取向”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业评价强调以师范生主体自身的实践贯穿教学始终,将师范生学习的全部过程纳入评价范围,评价的重点指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强调表现性评价。在这一评价取向主导下,教学目标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性操作和探究;教学过程以实践性任务主导教师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学习,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交互作用;评价内容既关注师范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所获得的知识与展现出来的能力,更关注师范生在实践的具体情境中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以及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