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尔胡斯公约》的颁布到汉卡•班纳杰拍摄的环保纪录片所引发的政治风暴,从“清洁水行动”在媒体的传播活动到美国报纸对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的报道,从《新闻媒体状况》调查中传统环境新闻媒体面对的商业挑战到美国2010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在脸书、推特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报道并引发奥巴马政府的政治决策......考克斯教授在本书中结合他在美国环境运动中的工作经历和大量环境传播的案例,对北美国家的环境传播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并试图回答:为什么要为自然言?如何为自然言?在社会现实层面从环境传播的话语建构、环境正义、传播伦理等角度深入探讨环境传播的路径。在立足实践的学术立场上探究环境传播与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等多元社会力量博弈的复杂机制和环境传播的风险机制。书中多次引用传播学者托马斯•古德奈特的学说来剖析公共领域的内涵及“绿色”公共领域中多样化声音存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媒介、公众、社会组织、政府等多角度探讨环境传播的社会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环境传播问题是个相关利益者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直接参与到环境系列问题讨论的公众、为环境问题呼吁的传播主角: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在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传播中更具主角作用)、科学家、政府、在环境传播中占据负面角色的企业,这些环境传播的主体构成了环境传播复杂系统的各个要素,而新闻媒体正是链接这些系统主体的必不可少的通道。当下,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主体利用所占信息的优势进行的不同传播活动。媒介生态格局的突变及数字化因素的牵引,产生的大量传播现象、传播问题,对一些经典的传播理论带来了挑战。环境传播亦是如此。对《纽约时报》从1970年到1990年的环境新闻报道的研究确认了议程设置理论中效果理论依然存在,但媒体并无法如实反映公众的舆论。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针对“地球优先!”活动的环保者所做的新闻报道是建立在传播学者罗伯特•恩特曼的叙事框之上的,一方面环境传播是传受双方的信息互动传递过程,但又“从来不是对‘事实’的简单传递,而是“选定特定现实的方面,让它更为显著”,并运用叙事结构建构的环境新闻报道。” 全书从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鲜活环境传播实例,对传统传播理论展开批判性反思,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话语空间,扩展了环境传播的学术维度,显示了作者的学术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