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生态语言学
 
更新日期:2019-09-26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浏览次数:2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生态语言学原理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学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环环

 
1 生态语言学原理

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学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它强调为了达到生态平衡,各因子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功能上的统一。 “语言生态”是指某一种特定的语言与它所存在的人类族群、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存发展状态。具体来讲,“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二者结合逐渐发展形成的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任务是通过分析研究某种特定语言的生态因素,揭示语言与环境之中各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目前有两大领域:一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调查研究影响语言功能的各种因素,考察语言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语言的活力和生存状况作出评估;二是对话语或者语篇作微观研究,分析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

2 生态语言学下语言的特点

生态语言学对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有独特的看法,分别是语言突现观,关系符担性和多维时空流变性。首先,语言突现观是指语言是在一个多主体的、复杂的、动态的、适应的系统中突现出的特征的总和,语言学习是特征突现的过程。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中,只有下一层突现了,上一层的突现才得以实现。因此,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由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的动态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是关系符担性。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比如山川,江河,沙漠,平原,植物等等,它们本身的物理属性的组合都和生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当环境中的物质存在着某种物理性的组合,这种组合就自然形成某种特质,动物可以根据这种特质做出特定的行为而达成某一功能。借由这种自然的对应关系的存在,生物能判断出环境能够提供的功能,进而做出适当的行为,这种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叫做“符担性”。除此之外,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的符担性理解不同。基于此,生态语言教学专家认为语言本身就和使用该种语言的人和世界之间存在着生态相关性,因此语言教学就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同一学习环境中对语言符担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课堂环境只是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学生自身在理解其符担性后,采取合适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习得。
最后是多维时空流变性。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视为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语言的流变性是指语言本身存在的三种不同状态的发展,分别是:恒定态,是语言流变过程中的相对的平衡态和稳定态;发散性变化状态,是语言流变过程中绝对的运动状态和不平衡状态;周期性变化状态,即有规律可循的语言流变轨迹。生态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在时间上具有流变性。比如,学习者现在的外语学习模式一定是之前学习模式和经验的复刻,而现在的学习模式以及经验也会影响未来语言学习的经验和思维。另外,语言学习在空间上也显出了流变性,比如,一个多年在国外留学的人回国后可能无法适应本国的语言思维模式。总之,生态语言教学理论结合语言自身的多维时空流变的特点,提出语言学习不仅是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流变的结果,更是学生的成长经历以母语学习经验的再现和改造过程,即二语习得是学习者语言学习时间和空间多维立体流变的结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生态语言学

下一篇: 生态语言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