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19-09-26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6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高校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于客观社会背景之下的。思政两大课堂协同育

 
1 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
高校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于客观社会背景之下的。思政两大课堂协同育人是客观环境、教学方式和学生需求三者发展的需要。
1.1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要求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出,决定意识的物质不仅包括物质本身,人类实践作为客观存在也包含在物质之中。随着40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如今的物质条件不同,人类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不同,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渠道和角度多样,最终决定了意识形态必然更加纷繁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做出相应改进。
相较于40年前意识形态普遍较为简单,如今各种观点看法交织呈现,各类思潮不断涌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信息传播和发酵愈发强烈,网络信息、观点对青年的影响力逐渐强过思政课堂教学和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单纯用书本、黑板、幻灯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效力渐弱。然而,青年学生在接收大量外界信息同时,也缺乏观点的辨别能力。在面对是非模糊、对错难分的网络信息,学生对思想引导和价值导向的需求仍较为强烈。但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转化为了“我认可才能接受”。这其中的“我认可”,便需要与之相适应实践体验过程,帮助学生从实践经验中强化认识、总结道理,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认同。
1.2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系统性安排。其中,“实践育人”理念就包括思政教育两大课堂协同。《纲要》强调,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5]。
实际上,打通课内教育资源与课外学习需求之间的壁垒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纲要》所提出的“完善支持机制,整合实践资源,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正是用课内资源指导丰富课外思政教育内容、用课外学习形式和载体帮助学生“消化”课内学习内容的导向要求。这既能帮助教师通过第二课堂精准感知学生学习需求,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来深化第一课堂学习,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果的提升。
1.3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学生成长的要求
大学是青年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塑造品格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年龄阶段中,他们难免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帮他们解决好思想上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学生思想和心智日趋成熟,逐渐学会用独立立场和自身方法观察世界。但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很难覆盖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学生的经历和能力较为相似,很难相互有效指导,课堂教师也难以通过课堂给予及时的指导。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使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主动发现的问题带到第一课堂之中去分析解决,把第一课堂学习的道理放到第二课堂之中去体验,帮助学生在提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解决矛盾和困惑,收获自身成长。
2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解决思想政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
2.1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但思政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是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虽然部分教学内容需要更新完善,基本原理仍需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可以帮助课程教师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内容需求,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还可以帮助课程教师通过指导和参与第二课堂来感知学生学习效果,及时优化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
2.2改进教学方式
针对思想政治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学方式僵化、泛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两大课堂协同,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灵活、广泛、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限的短板。把第二课堂学习所得到的实际体验和实际问题带入第一课堂,来增强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同时,可以通过两大课堂的协同,来推进双方教学方式的优化和融合。
2.3引入教学资源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和理论论证时,往往引用国家时事、社会热点和自身生活经验。由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的限制,这些案例的说服力有限,并且很难将基础理论应用到生活实例中,获得论证体验。通过思政两大课堂协同,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借助第二课堂学习内容和实践成果来优化教学思路、获取实际案例,进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能力和效果。
2.4实现教学相长
对于第一课堂教学来说,思政教育两大课堂协同可以帮助课程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开阔教学视野,发现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践表现中,认识和总结课堂教学的短板,从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主动发现自身学习需求,把第二课堂学习成果带入第一课堂,促进第一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效果的提升。
2.3思政两大课堂协同是发挥和提升第二课堂思政功能的重要渠道
目前,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仍以学生为主,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共青团组织多为提供条件保障或方向性指导,校院两级管理服务教师(包含辅导员)的参与较少,思政课程教师几乎不参与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内容确定。这一方面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促进学生兴趣发展和自我培养,但同时也使得大多数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弱化,思想政治引导和培育职能得不到落实。因此,要通过实现思政两大课堂协同,促进第一课堂资源融入第二课堂,发挥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提升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实效。
3.1内容上的指导和优化作用
学生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通常以过程体验和呈现效果为实现目标,既缺乏理论层面的学习和探究,也缺乏内涵丰富、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明显。
通过思政两大课堂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师的指导作用,用第一课堂理论层面内涵设计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使第二课堂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强化内容的丰富度和衔接设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功能,实现学校立德树人与学生思想成长的双向提升。
3.2组织形式上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作用
在组织和实施第二课堂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组织能力的限制,常常出现模块和环节设计不合理、内部分工不清晰、组织实施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活动组织松散、参与率低、获得感弱。
通过思政两大课堂协同,在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过程中,可以有效强化教师和管理岗位教师对第二课堂组织的指导,促进第二课堂组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体验。
3.3评价机制上的系统性作用
一直以来,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学生间相互评价的公平性较低,而教师难以对第二课堂实现过程管理,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另一方面,第二课堂评价结果的运用与第一课堂相比缺乏系统化设计,两大课堂在内容和组织上的互不融合,也就使得二者在评价机制上无法衔接。
通过两大课堂协同,强化第二课堂与思政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机制上的衔接和统一,使两大课堂评价结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这既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测量思想政治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帮助高校更准确便捷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情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必要性

下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