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才环流中的大国地位
 
更新日期:2019-09-26   来源:东南学术   浏览次数:2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有研究认为,在国际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人才市场进入了一个环流阶段。黄海刚说,近二十年来,人力资本从边缘到中心的单一流动模式,已被更为复杂和分

 
有研究认为,在国际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人才市场进入了一个“环流”阶段。黄海刚说,近二十年来,人力资本从边缘到中心的单一流动模式,已被更为复杂和分散的双向或多向流动所取代,这种扩散现象被称为“人才环流”或人才流动的三角模式(Triangular Flow), “人才环流”才能更突出人才流动的复杂性和多向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的国际流动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来说,基本从早期人才单向度流失发展到人才双向流动或环流。也有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将有望从传统的人才流失大国向人才流失与人才获得逐渐平衡的方向发展。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一带一路”新兴学术劳动力市场。不可否认,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人才流动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环流模式,但必须看到这种人才环流只是出现在局部地区,那些国际留学市场中的生源大国仍然是以人才净流出为主。2017年,KU Leuven(鲁汶大学)的Reinhilde Veugelers教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说:“世界上仍有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经历人才流失这个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阻碍落后地区的发展,这将是永久性的。”尽管有“一带一路”战略,“千人计划”等,相对来说,中国还不是这个“环流”中的人才主要聚集地,我们还没有完全扭转高水平人才净流失的格局,从境外教育消费活动中的以下几种情形可以略见端倪。
1留学后的选择
留学学成后,是“报效祖国”还是滞留海外?大批留学人员在学业完成之初有进入国际市场寻找境外工作的意愿,将回国工作作为第二选择。启德教育发布的《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60%的海归有考虑在海外就业;约三成的海归拥有海外工作经验;但是30.0%的海归虽然有考虑,最终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近几年来留学归国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一是留学结构的变化,低龄、低层次留学比例上升后,毕业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其二是美国、英国等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在留学目的国留下的难度增大。
据《2017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的统计调查,去美国前,80%的中国学生打算毕业后就回国。然而,在美国几年学习后,只有13%的学生决定毕业就回国,而30%左右的学生希望用完OPT获取美国经验再回国,而近50%的学生希望能长期留在美国,看未来的机会再选择性地回国。从就业意愿和流向来看,很多人“留学前”和“留学后”差异非常大,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留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居留海外抑或回国的态度和倾向。
人才回流的比例增长远远不能说明人才流失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些调查报告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并不是多数留学生的第一选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把成功在国外就业定为留学目标,归国只是在各项政策不利好、就业困难情况下的退路。
2高端人才“留下率”偏高
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一方面积极占领国际生源市场,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将留学教育培养出的高级人才留下为自己所用。所以,阿特巴赫曾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学生的‘留下率’(stay rates)”。当然这是有选择地留下人才,他们希望留下的国际生必定是经过他们认真挑选的真正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最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出国留学、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留学回国人数稳步提升”,但归国人员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并没有详细的数据,而从另外一些数据反馈出高端人才的“留下率”偏高仍然是我们要面对的。有数据显示(见下表),近90%的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不断重复地走着“在美留学—找到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模式。在2008年《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中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中意图留美的比例位列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第一。这份综合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获得美国博士的人数与日俱增,其中来自中国本科名校的中国学生俨然成了美国以外最大的博士来源地,甚至北大清华等校获得了“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才环流中的大国地位

下一篇: 人才环流中的大国地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