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条件的改善
享仓禀实未知其艰。目前高校的青年学生以90后居多,00后也逐步进入大学,这部分群体的生活条件较70后、80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青年学生在“X二代”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生活水平提高、物品种类丰富、娱乐活动多样,没有经历过父辈母辈那种物资匮乏的年代,对勤俭、节约的思想没有深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在饮食上,餐饮食物的种类和花样越来越多,过去能吃上肉就算美好的时代已经消失了,现在的青年学生能品尝到各个种类的食物,享受到不同国度的口味,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各种生物,几乎都能吃遍。味蕾的多重享受,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对饮食更加挑剔,对不爱吃的食物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从而形成了无所谓的漠然态度。在穿着上,编织技术的进步、布质物料的升级,过去的灯芯绒、的确良面料已逐渐被淘汰出市场,现在的青年学生追求的是时尚、新颖,注重搭配和整体效果,而不在意衣服是腈纶、化纤还是棉麻的材质。时装的更新换代,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不爱惜、随性为之的态度。在住房上,过去的小瓦房基本消失,只有少数偏远的农村还会存在。现在的青年学生基本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着电梯、空调、取暖器等高科技设备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没有经历过去供电不足、常常停电的生活,对公用卫生间和厨房的使用没有概念,只能在电视上偶尔看见过去生活的样子。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造成了青年学生懒散、懈怠的态度,不愿吃苦、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消极思想。在出行上,过去的二八式自行车如今也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电瓶车、汽车,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为青年学生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正是这种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使得青年学生逐渐淡忘了过去的艰苦生活,整体的精神风貌处于懒惰、不积极的状态。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使得生于当下的青年学生产生了看淡一切、不太走心的负面情绪。
2、社会环境的变化
临激烈竞争而畏其途。生活条件的改善,为青年学生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一份保障。但要看到社会环境的变化给高校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上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财富积累,就业形势严峻,巨大的压力使得青年学生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借“佛系”以自嘲。“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家和社会寄予青年学生深切的希望,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要求青年学生在校园里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将理论用于实践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内外兼修,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才能,无形之中造成了潜在的学业压力。青年学生除了钻研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际交往,婚恋交友、工作升职、成家立业也是步入社会后的一大压力,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老人赡养,以及各种信用卡的还款,都是青年学生未来要面对的问题,当多种问题接踵而至时,很容易造成内心的焦虑和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快节奏、强压力,使得青年学生很难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只能苟且生活。有压力才有前进的动力,当压力难以化为动力,又或者压力之下的付出难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青年学生只能转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与不安,放弃之前拼搏奋斗的状态,转而以“一切随缘”的态度应付,从而表现出一副无所谓、什么都行的“佛系”姿态。
3、个体心理的认同
择消极文化为其宿体。“佛系青年”是“丧文化”的延续性发展,“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高校“佛系青年”群体身上呈现出来的“一切随缘、有无均可”的特点,其实质是青年亚文化消极型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矛盾、混乱与解构性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道德恐慌与焦虑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处于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对抗期,同时还存在着青春期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使得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了孤独感,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消除孤独感。社会给青年学生贴上了多重标签,而“丧文化”、“佛系”恰好契合了青年学生的内心需求,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安全墙”,有效帮助个体暂时隔绝了外界对自身的负面评价与批评,避开了各种烦扰、压力和焦虑。“葛优躺”、“悲伤蛙”、“废柴”等这些“丧”表情的流行,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忽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佛系”文化无形之中给青年学生提供了逃避现实、自我嘲解的借口,在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快乐至上的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极易产生消极防卫性的态度,从而回避压力之下可能造成的失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特殊时期,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较大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逆反心理。“佛系青年”群体的产生,是个体心理对青年亚文化的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发展中难以争得上游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是对社会竞争、多重压力、各种焦虑的逃避和心理安慰。
4、网络媒介的助推
藏虚拟空间而隐其责。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为社会交往与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动了新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路径多元化和迅速化,信息的质量、真假难以保证,各种纷杂的信息和文化涌入社会,使得部分辨别力差、意志不坚定的青年学生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新媒体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传播了“佛系”文化。网络媒体的片面报道容易误导青年学生,不利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网络的发展也催生了各大网络商业,利用青年学生心智不成熟的弱点,借机炒作、大肆宣传,以从中获得巨大收益,其实质是利益主导的网络营销手段。微博、微信朋友圈、各类公众号关于“佛系”文化的文章推送,使得青年学生在阅读、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暴露了自身对此文化的态度,从而进行转载,进一步帮助宣传和传播,不自觉间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媒体通过信息分享、转载量的记录,把握当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当下流行元素的追捧反映了青年学生整体价值观的走向。网络媒介的助推,使得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高校青年学生的视野,青年学生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从而在群体中进一步加速了“佛系”文化的流行速度。高校“佛系青年”群体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下产生的,是个体在“佛系”文化中寻求认同和共鸣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