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建工作支持:强化各级党组织建设,关心青年学生思想动态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弘扬高校党组织关心青年成长、注重青年发展的优良传统,针对当下青年学生的新特征,采用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对高校“佛系青年”群体的教育和引导,积极营造适合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是化解“佛系”现象的首选。
高校各院系党支部是对接上层党组织的部门,作为党的思想的传达者,对青年学生的引导意义重大。各院系党支部要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宣传主流文化,降低“佛系青年”群体对“佛系”文化的消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不同院系的党支部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结合专业发展特性,成立帮扶小组,以优秀的学生党员为组长,普通学生作为帮扶对象,让学生党员帮助普通青年学生中态度消极、意志消沉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激发对学习的热情,辨证看待生活中的压力,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转变逃避现实和困难的态度,消除阻碍主流文化传播的障碍,从而纠正“佛系青年”群体错误的观念。其次,党支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厘清“佛系”与佛家文化的区别,明确社会主流文化的方向,理性看待“佛系青年”群体;再者,可以建立咨询疏导群,部分青年学生羞于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加入微信群、QQ群,以线上聊天的形式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焦虑,从而帮助解决青年学生现实的烦恼,减少内心的压力;最后,党支部可以定期开展讨论会,进行案例分析讨论,通过典型的案例剖析,让青年学生认识到“佛系”带来的危害,思想是事物存在的灵魂,转变一种固有的思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挖掘潜藏在个体内部的消极因素,把消极的方面转化为积极有利的因素,从而形成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
2、理论课程教育: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加强青年思想引导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场所,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上升期,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事物的认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高校“佛系青年”群体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进一步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是主体路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养的主要渠道,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开设的基本课程应当注重与时代结合,与社会实际符合,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将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深化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首先,讲解《原理》相关课程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内涵讲解透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善于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现实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缜密的逻辑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讲解《基础》课程时,要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过程中取得胜利的重大法宝,也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信念支撑。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分,个人理想的实现实际上促进了社会理想的实现,而社会理想的实现也为个人理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通过理想信念的正面效果弱化“佛系”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最后,要在所有课程中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网络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结合,多方位、有重点的对青年学生加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崇高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三观”认识,润物无声的教育青年学生,弱化“佛系青年”群体对“佛系”文化的追捧,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有助于“佛系青年”群体走出“佛系”。
3、校园文化熏陶:营造积极健康人文环境,提升青年参与意愿
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人文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确立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消解“佛系”文化在高校的流行趋势,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来降低“佛系青年”群体对“佛系”文化的追逐,以使“佛系青年”群体转化为全面发展的青年群体。
首先,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佛系青年”群体的数量及年级分布,在校园的不同区域加以宣传,在橱窗陈列新闻报纸中有关社会对“佛系”现象的态度的文章,以这种看似成效见微,实际内隐作用很大的方式来逐步转变青年学生对“佛系”文化的认可态度;在校广播站可以选读有关“佛系青年”的系列报道,通过广播的形式将主流文化传播出去,让“佛系青年”群体结合自身对照,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消极、逃避和无所谓的态度。其次,不同院系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创新实践项目,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强化创新的意识;各大社团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段,举办不同的主题活动,鼓励青年学生走出宿舍,投身到各类时间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同时,扩大交际的范围,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缓解内心焦虑、萎靡的一面。最后,每个班级可以组建团队,每月定时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帮扶孤寡老人、青年志愿者活动,让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将来进入社会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准备,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从而消解青年学生对“佛系”文化的热爱。高校积极营造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鼓励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强化责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所处的环境,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沉着冷静,而不是以“佛系”的姿态漠然视之,更不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4、网络空间净化:改善网络环境,肃清“佛系”文化残留
网络空间是社会空间的扩展和延伸。网络在“佛系”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量“佛系”文章、报道、综艺节目都是通过网络媒介传输给社会大众,而青年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受此影响也最深。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无限制性,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都能在网络上发布各类消息,这使得网络成为不同人群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传导快速便捷,监管难度大。西方的一些消极思想借机通过网络输入我国,扰乱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其正常的思维发展和价值观的构建。为此,高校需要加强网络监管,改善网络环境。首先,高校要净化整体的网络环境,在可监管的范围内屏蔽负面、消极的思想,在进入网站时要配备防护系统,防止这类思想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其次,在高校官网上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设置“佛系”测评问卷等,通过青年学生的自测,确定自身的“佛系”等级,从而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最后,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中,刊登内涵深刻、主题鲜明、思想积极的优秀文章,及时关注青年学生的动态。对出现的负面、消极现象提出批评,设置温馨提示和客服助手,收集青年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个体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方面对网络空间的净化,肃清“佛系”文化的残留思想,为广大青年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多种途径相结合,注重对青年学生消极思想的开导,引导“佛系青年”群体走出“佛系”,通过努力拼搏、不断奋斗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