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福建省耕地流转模式的探索
 
更新日期:2019-10-08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5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福建省耕地发展经营的特点(1)地形的限制因素。福建省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形复杂多样,全省陆域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的面

 
1. 福建省耕地发展经营的特点
(1)地形的限制因素。福建省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形复杂多样,全省陆域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的面积约占80%以上,仅有一分为农田。地形的自然因素限制了耕地的分布情况和农业基础条件,只能长期进行农户的小规模自给自足种植。且耕地中平原地少,多为坡地和梯田,不利于机械化发展。耕地的不连片及地形特点使得在福建省尤难形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2)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低。农业种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资源,这是生产之要。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水库浇灌、山间引水、开采浅层地下水,农业水利基础差。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16年末,全省共有拖拉机10.35万台,播种机0.33万台,水稻插秧机0.70万台,农业机械拥有总量较少,机械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3)山区多分散自然村,耕地流转信息不匹配。全省有自然村14377个,由于山区地形分散分布,农田也多与自然村相近分布,难以形成匹配的耕地流转信息市场。地理位置上耕地资源的点缀状分布和流转信息的互通性不足,使得一定程度上,乡镇在促进耕地流转、提高利用率和生产性上存在了巨大的阻碍。
(4)农户种植收入少,农业科技含量低。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新突破,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从农业种植中所获取的报酬收益率低,耕作积极性受损。且农户多以自家承包地为主经营,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成本,使得农村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生产收入效率偏低,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2. 农业合作社模式
在土地抛荒较少、农业发展有优势的地区实现农业合作社模式。成立农业合作社要避免出现机构臃肿、职能不清、有而无用的现象,利用各地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形成区域农业发展带,建立发挥品牌优势,带动耕地流转。健全完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项制度,建立监督约束、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良性化发展[8]。合作社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与政府保持联系,充分发挥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普及、知识传授等,大力培育农业种植好手。在逐步形成特色农业发展带的同时,延长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链,提高农户规模化经营,扩大耕地种植面积。在合作社组织内,充分发挥种田能手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合作社的财力物力等优势,借助区域农业品牌知名度,通过相关部门牵线搭桥,按照“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对附近相邻村镇的耕地进行连片承包开发耕作。
3. 集体+龙头企业模式
在农业生产条件好,多大片耕地,但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山区实行集体+龙头企业模式。由于福建省的地形特点,山区内多分散自然村、多耕地,但大部分适龄劳动力在外工作,耕地多为老人偶尔耕作蔬菜以供自身生活所需,造成大量耕地抛荒。但缺乏流转的信息平台和便民的中介服务,地处山区在一定程度闭塞了市场的形成。实行集体+龙头企业模式,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可按人头分出适当的口粮田用于耕种,其余统一交于村集体管理,对外流转。考虑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限制条件,由镇政府负责与本镇、本市内农业龙头企业对接,连接村集体和企业间的联系桥梁,并提供相关惠农政策和法律保障的服务。
4. 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附近村镇,大部分劳动力居住于此但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推行农业示范区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带动区域土地开发,促进耕地流转。按照“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建成了具备科技示范、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旅游观光六大功能的无公害现代农业示范区。区域内具有潜在充足劳动力、较完备的生活基础条件、便利交通、经济支持,建立农业示范园区,能促进区域内抛荒的耕地流转,为当地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福建省耕地流转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 福建省耕地流转模式的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