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说道,“”当我把我的世界传递给他人,我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一世界的体验。”那么教育者和研究者在定义“问题学生”时,实则也只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这一世界的体验而已。这种体验如果说传递给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遭受了教育者和研究者对其的误解。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某些行为的确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存在偏离,这也只能仅仅说明这一学生的行为存在着某些问题,而这一事实绝对不等同于这个学生就是教育者眼里的“问题学生”。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几乎是息息相关的,外在的行为表现很多程度上是在反映着内心的情感状况,相反,内心得情感状况也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展示出来。因此,学生所做出的某些行为按照社会规范来说可能称不上是合乎规范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可能是满足自身内心需求的方式或手段而已。那么“问题学生”这一标签的出现并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就从学生的行为本身出发,“问题学生”这一标签实则是对学生行为的误解,因为教育者并未真正理解学生行为的意图,再者若上升到情感层面,其对学生的内心也是一种更深的误解。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对学生这样的误解才造成了“问题学生”这一标签的消极意义所在。
1.行为遭受误解
生活中每一个体的多数行为都是带有其特定动机和意义性质的,其存在的意义涉及主观和客观层面。舒茨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中提到,“”行动者A在行动H上,赋予了S意义。行动H是经由某些外在过程,例如A的身体动作呈现出来,而A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者B和C正在解释A的行动。”那么,舒茨把S称之为行动者自己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而B和C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去解释A行动的意义就是行动的客观意义。因此可以说,“”我们不能脱离主体而空洞的地谈论事物、事件或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别是在涉及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解时,意义的主体性质就显得更为明显。”学生的行动或行为在发生的时候,学生自己就是这一行动或行为的行动者,这种行动或行为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所赋予的就是主观意义,相反,教育者作为旁观者,对学生的行动或行为进行解释,那么学生的行动或行为所赋予的就是客观意义。这里并不探讨学生行动主观意义还是客观意义的适当与否,但从行为的主体性出发,学生作为行为发生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必定是他们自身需要的某种尝试,这种尝试才是符合他们行为的意义的最贴切部分。误解在英文当中是Misunderstand的意思,也就是错误的理解,从认识论的角度,误解就是对对象不恰当、不符合的解释。 教育者在学生行动或行为发生之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按照日常思维把他们的行为进行归类,符合外在规范和要求的行为的学生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而有些做出了不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学生就自然进入到了“灰色区域”,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很明显,教育者用“问题学生” 这样一个标签对学生进行归类就是对学生行动或行为不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是对学生行动或行为的误解。
2.内心遭受误解
格拉瑟在《了解你的学生》当中提出他的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外在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绝对无法迫使我们做任何事,我们的行为----无论是简单或复杂----都是满足自我需求的最佳尝试。”自我的需求更多牵涉的是内心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内心的需求的一种反映及寻求满足的一种尝试。那么同理,学生的行为,无论是何种的都是外在身体的反应,这种外在反应实则是内心需求外化的体现,正是因为学生的需求存在不满足,再加上自身无法找到解决的方式,他们才有了自己的行为尝试。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身的行为是他们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最佳选择,尽管于外在规范和要求来说是不相符合甚至是偏离的,但是不容怀疑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的行为却是在与他们的需求渐渐靠拢,由此,他们从来没有也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是有“问题”的学生。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学生行为是有着其意义和动机行为本身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好坏,教育者就行为来定义“问题学生”就是在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误解。再者,既然行为是内心需求的外在体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内心的需求才是促使行为的发生,倘若追寻源头,内心才是各种行为的源头开始。那么,从内心到行为是由内到外的过程,从行为到内心却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就学生作为主体而言,是依照前面一种,先有内心的不满足才有外在行为的出现;但是就教育者也就是观察者作为主体而言,往往理解他人都是先从外在行为开始,因为内心往往是个人捉摸不定的,跟个人心理相关,任何人去认识和了解一个人都是先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开始,最后再有理解他人的内心的可能。学生所表现的种种行为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并且希望教育者能够以行为为开始并最终了解内心,并不是希望你简单就行为对我进行认定。然而实际上教育者的理解方式与学生的理解的方式是呈现偏离的状态,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绝对,但是不得不说依旧有很多教育者往往容易偏向于单单观察学生的行为就已经潜意识的把学生认定为是有问题的还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最终,教育者对学生行为的误解延伸到学生的内心,那就是对其内心也就是一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