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考改革后的本科教学应对
 
更新日期:2019-10-16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客观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和能力差异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不仅影响到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关系到教学组织方式和考评方法的制定。学生知识背景

 
(一)客观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和能力差异
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不仅影响到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关系到教学组织方式和考评方法的制定。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宜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内容应包括高中阶段生物学相关课程成绩、兴趣领域、大学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学生访谈则侧重评估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学生能力评估方面,创新能力的评估是最难以客观评价的,但教师可以参考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系统(Williams system of creative ability)和加州心理调查表(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简称CPI)设计访谈内容。
(二)探索分类分组教学方法
将学生按照知识背景、兴趣领域和职业规划进行分组,建立以组内互助学习、线上“微课”、SPOC、MOOC学习,以及课堂分组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筛选课堂教学内容、线上教学内容和组内互助学习内容,线上和组内互助学习以补齐学生知识短板为主,侧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课题教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教学”的教学模式,合理使用雨课堂、云班课、学习通、职教云、速课网等移动教学工具,及时全面的获取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的、有效的互动,使教师教学更精准,教学反馈更及时、真实和有效。但在使用这些教学工具时也要注意把握好量和度,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
(三)优化课程考评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公平、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课程考核方法的制定应依据重学习过程、重能力的全方位评价原则,将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课堂参与、复习总结等环节以及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多学科融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能力全面、客观的进行评价。应制定详细的互助学习考评办法,分别考核施教学生和受助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课堂分组学习成果的考核方法,侧重考核思辨、创新和合作学习能力。考评成绩中主观分值可由学生互评、学生匿名和教师评定组成,其中教师评定份额不易过高。
(四)加强大学先修课程建设
中国大学先修课这一术语是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于2011年3月正式提出,由多所知名大学与全国118所高中合作开设的线上教学项目,目前已研发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文学写作、通用学术英语、物理力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8门精品课程,并于2014年9月起在全国首批试点校开始授课。大学先修课在衔接高中和大学教育、创新高中优秀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课程门数有限、课程内容设置偏向于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生及附有人才筛选属性等因素局限了大学先修课在普及大学专业学科知识、补齐学生知识短板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高校各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与本校生源质量相适应的大学先修课程。依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针对相应专业课程的重难点,筛选与核心知识点相关的基础知识制作课程视频及配套测试题,用于学生入校前或课程开设前的专业背景知识学习。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不仅可有效补齐背景知识短板和素质能力的差异,视频配套小测试也可获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使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同时测试成绩也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分组依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考改革后的本科教学应对

下一篇: 高考改革后的本科教学应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