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回归东方本身 把意义还给民族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5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回归东方本身把意义还给民族中西舞蹈艺术管窥内容摘要:无论中西方的舞蹈语言,都成形于特定的思想文化土壤,并通过它独特的具有

 

回归东方本身 把意义还给民族                 
——中西舞蹈艺术管窥


内容摘要:无论中西方的舞蹈语言,都成形于特定的思想文化土壤,并通过它独特的具有身体共性的表现方式将隐藏于内的中西差异展现出来。这也是艺术学者在借鉴西方艺术来指导本民族的生命经验之时,不为打着艺术国际化的旗帜却将整个艺术创造的价值体现标尺倒向西方的理性支柱。通过对中西方舞蹈中各自最具典范意义的一个舞姿来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所体现出的内在的中西艺术差异及为让艺术走向世界的“中西结合”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中西艺术 思想差异 中西结合

一.           从“Arabesque”与“射燕”来看中西艺术的思想差异

1.动作形式中体现出的思想差异

(1).基本形态:

“Arabesque”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舞蹈——“芭蕾”中最具典范意义的舞姿动作。而“射燕”则是中国传统古典舞蹈中的代表性舞姿。Arabesque动作的基本形态是将主力腿向下扎主力胯外开同时向上提的纵向垂直延展,动力腿呈90度的横向放胯拉伸,并将肌肉内侧带动的延伸之感贯穿至脚尖,配合以双臂成直角放射状的前旁位延伸,这无一不体现着 “开绷直立”西方舞蹈的特点。1##end##

“射燕”的基本姿态则为双手顺风旗,在拧身大掖步的基础上将动力腿小腿上抬并回掖,同时上身翻胸而成。姿态中的交叉和内旋诠释出作为古典舞美学特征的“拧倾圆曲”在内聚性形态中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这些表现形式中有着普遍东方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2其手臂动作的“线圆”与整个身体呈现出的“形圆”,是它与芭蕾舞姿那种同外界抵触拓张有着截然不同的圆融圆润感的特点。

(2).姿势构图:

西方的芭蕾舞多以四肢伸直构图,而Arabesque也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舞姿。肢体每一处都到达了各自最极限的直角位置,也就是这一动作其主体发挥到及至之时,主体本身的饱和性自然将客体排斥于外。

中国古典舞与之相反。在射燕中无论四肢或身体都呈现出的是不对称不完整的缺失美,而从这样的空隙中让人感受到外力化为了使动作体现出美感的原动力。Arabesque这种只关注本体而缺乏巧借外界并与之相辅相融的舞姿特点,是无法达到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原则的。

2.动作原理中体现出的思想差异

(1).发力要点:

在Arabesque中,人体的力量通过四肢向四周发散,这也是芭蕾的用力要领——利用四肢(特别是腿部)肌肉产生的力量操纵人体动作,并以设为定点的重心位置将能量向外界发散。这样一种星射状的发力法,使舞者从肉体到精神都是扩大的、伸长的,于是主体的膨胀性进一步完善了自我的独立性,与客观外界形成一种发散对立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动作发力的运用多始于腰部,同时结合与脚下的顺势及逆势动态,将体重落于脚跟,表现出中国古典舞力量的平稳特质,更接近孕育万物的大地而与之密切相连。正如于平先生所说:“无限眷恋和热爱大地的中国古典舞表现的是一直徘徊于地且难以离去的形象,它所表现的不是脱离人们生活的另外一个新时空世界,而是在于原原本本把大地的风土之美表现出来。”

(2).动向原则:

Arabesque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明:西方芭蕾是以姿势的外延为动向,身体的线条是以整体的线性感延伸,更多的体现出对抗的动势。而高高踮起的半脚尖更是体现出向着脱离地心引力而升腾的方向发展的动向趋势。

中国古典舞讲求开合、虚实、刚柔的对立方统一。射燕中的手臂腰腿整合为圆形运动,翻胸倾身亦为上身的阴阳配合,脚步则一虚一实,这样的动作深合太极原理,动作为内向移动,整体动向为行云流水的循环往复之状,实现了周而复始、万物归一之境界。

3.动作的文化内涵中体现出的思想差异

Arabesque这种十字架的构图,蕴涵着西方艺术外向开拓的特征。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本能的将其与自然分脱开,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离倾向。这与西方艺术关注个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质为向心、集中的。射燕中的两腿交错,动力腿回掖,腰部内拧,两臂挥拂相配合的回旋形成曲线来包缠身躯,其动作感觉是动向于中心一点。这种内向的表现正符合中华文化的表现精神——以仁道为中心,一切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均以人生为中心,用一种不断内省的方式达到物我同一的哲学高度。它概括了天地宇宙、万物生命的结构能量等运动规律,具有和谐的思想境界和中庸的心理结构,在符合传统宇宙的“大化”意识下展现出了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内聚性形态。

二.对中西结合的一点思考

1.      中西舞蹈艺术之我见

上述从东西方两个不同舞蹈姿态的对比中体现出的中西差异,只是其思想差异中的一部分。然而就是这部分已足以体现出一些关键所在。Arabesque与射雁,隐藏在其后最关键的即是西方关注个体的一种以主客而分为思想中轴的外拓性艺术观,以及中国艺术讲究内敛圆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Arabesque让整个动作已达饱和之势,正如其思想中的单一个体般,无法衍生出更多的动作或顺势衔接。与少了自然的过渡而更注重造型和雕塑感的芭蕾舞姿不同,中国古典舞能在承接上一动作的势态中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下一个动作,射雁便是在其圆润圆融的律动中达到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之感的舞姿。一个是在对抗力和矛盾中去找寻把握世界的方式,另一个则于和谐包容中达到艺术甚至是整个生命的平衡。后者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审美文化,一味的西化、信奉泊来之品,怎么能够对自己本来拥有的珍宝却视而不见呢?

2.中西艺术结合的关键

中西艺术融合不应该仅仅是在艺术媒介或语言形式层面的简单交流和结合,重要的应该是深入到内在精神的文化层面,它有别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国际轨”。从某种角度来看,艺术的融合比政治、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显得更为复杂而艰难。

(1)      文化发展:

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具有强势地位,几乎影响着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视听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我们比人家落后,与大趋势背道而驰不可行,因此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艺术民族化,而用民族特色与西方现代手法相结合发展艺术势在必行。同时,又要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走出新路来。其肯定的一点就是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因此,要在扎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借鉴、创新与发展的关系。3 如台湾舞者林怀民的经典代表之作《水月》便取意自佛家谶语“水月镜花”,舞蹈中,一泉清水默默无声地从舞台一角淌出,舞者便戏水而舞。一舞者则又独立造型犹如唐代佛教造像中优雅的观世音。临近结束时,舞台背景显现出一面巨大的镜子,有些不甚清晰甚至变形的倒影,又使得舞台与镜像产生出神奇迷幻的奇景。可以说是“西方技巧和东方气韵,造就了‘水月’的非凡之美”。它所呈现的舞蹈美学思想,不仅超越了中西方各有的局限,而且把二者有机地融会贯通,在突破现代舞西方意识的性质上,从艺术思想、美学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走向了本土文化同时又与国际接轨,他为本世纪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2)      艺术行为:

由于缺乏对传统优良审美基因的良好继承,本民族一部分艺术思想在日益国际化的世界文化舞台上,已逐渐淡化了一个文明古国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自信和文化姿态。正如《中国古典舞艺术有无“真身”》一文说到的那样:“我们也能够在50年后以‘古典舞的名义’呈现出一台专场晚会,但在32个国际舞蹈院校校长和诸多海内外舞蹈专家眼中,那只是‘芭蕾的民族化’或是‘漂亮的现代舞’。”4这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明确——要自主创新、自主的前提下借鉴和创新。它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为前提,在创新中强调民族自主。而保存和创造具有相当文化底蕴及竞争力的民族文化艺术则是我们的一个长期任务。5

三..结语

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舞蹈的发展。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典传统的舞蹈艺术是极其重要的。我国的舞蹈及其他民族艺术家创作的舞蹈应扎根于本民族这块深厚土壤基础上,努力寻求中西方舞蹈文化的结合点,应关注的是东方的接受而非西方的影响。只有背靠着民族文化及哲学和美学的坚实基石上,我们的现代艺术无论是批判还是建构,才是有文化广度、美学高度以及哲学深度的。善于学习,立足传统,广泛借鉴吸收,形成融贯中西的现代审美风尚,这才是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

——————————————————————————————————

1。西方舞蹈鉴赏 欧建平1996年4月

2。图说中国舞蹈史 冯双白 2001年2月

3。新舞蹈艺术概论 吴晓邦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4。舞蹈第七期 2005年

5。文艺学概论 谢皮洛娃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文艺学概论 浜田正秀 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

[2]。世界艺术史 欧建平 东方出版社2003年

[3]。中国古典舞蹈基训 郜大琨等 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上一篇: 回归东方本身 把意义还给民族

下一篇: 回归东方本身 把意义还给民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