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中式父子的刻板影像与人物塑造
 
更新日期:2019-10-18   来源:电影艺术   浏览次数:1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除了电影特效技巧外,科幻电影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文本背后意义价值的普泛性。《流浪地球》上映后饱受争议的一点在于它简化了原著关于集权的反思与对个

 
除了电影特效技巧外,科幻电影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文本背后意义价值的普泛性。《流浪地球》上映后饱受争议的一点在于它简化了原著关于“集权”的反思与对个体生命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思考,将科幻电影剧情推动的内在力量单线式处理成了家庭亲情调节伦理的逻辑。电影围绕着叛逆的青少年与父亲关系的破冰,通过脸谱式的刻板人物塑造、从产生误会、爆发冲突、误会解开循规蹈矩地讲述传统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演变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沟通和对话以及姥爷、父亲最后的牺牲,刘启最终明白家庭、亲情与社会责任等等的价值。电影的最后,他走上了姥爷韩子昂的岗位,成为一名机动车驾驶员。在亲情关系的表达上,《流浪地球》几乎延续了大陆90年代电影就已经塑造的中国传统的父子萤幕关系:叛逆的儿子因为误会对父亲忤逆、抵触,父子最终通过一两个事件达到和解。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对父子关系的塑造与2000年的王朔电影《我是你爸爸》以及2003年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两部电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后两部影片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小事表现主人公的中年失意与父子感情的调和。在《流浪地球》当中,木星与地球成为父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谈的内容,父子之间的感情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双方都不会表达。在诺大的宇宙空间之中,木星与地球息息相关,互相成为彼此最后的牵引,正如这对久久不曾见面的父子,在各自的星球各自为战,吴京所扮演的父亲最后一如《我是你爸爸》当中的冯小刚,尽管一直懦弱无能但当最后面对威胁儿子的混混,依然能够勇敢的选择牺牲自己,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中国式的情感表达,既内敛又深沉,带着一丝悲苦的意味。不会表达、家暴式教育、父亲形象的缺失成为中国青春题材电影中父子之间最常见的影像表达方式。在《流浪地球》中,儿子刘启一方面由于母亲的去世一直对父亲刘培强怀“恨”在心。在第二次通话时,刘培强要求王磊将儿子与父亲送去最近的嘉兴避难所,而刘启却回答道,”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我妈的死就是你的决定”。但同样,另一方面他在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时候说,“我已经记不得你这个混蛋的样子,现在木星就在我面前,你什么时候回来?”可见他对父亲既思念又怨怼的矛盾情绪。而他的父亲刘培强一直在工作中,疏于和孩子的沟通(电影中马卡洛夫对刘培强说,“回去之后和儿子好好聊聊,接近十年没有说过话了”),这几乎也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对父亲形象的认知。
除了对刻板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刻画外,对人物的扁平化处理成为《流浪地球》的另一个硬伤。譬如作为队长的王磊责任感极强,不顾一切护送火石,但观众对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的。刘培强前往太空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拯救全人类而是为了获取将儿子、父亲送入地下城的门票。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所谓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具体表现,取而代之的是人物作为社会群像的表象呈现。人们的行为动机被模糊,每个人的动机、心理都来自于家庭的内部推动,而非自我的内在追求。尽管在电影的最后,刘培强与计算机Moss的对话看似是要承担一些对当下社会逐渐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伦理、社会法制带来的冲击的一些思考,但最终也只是以”没有人的文明不是文明“这样一句空洞的、口号式地台词一笔带过。原本应当承担对资源分配不均、对道德法律权衡的一场更为更像是无力的物质文明继承与精神文明传承的博弈,一场个体情感(亲情)对法律、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的反抗。作者刘慈欣曾明确表示他认为科幻文化的语境不是人文的,而是“冰冷冷的理智和逻辑”,但电影创作团队似乎也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可疑的删减了深刻的理性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温暖以缓解在贺岁期间对中国观众的心理照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式父子的刻板影像与人物塑造

下一篇: 中式父子的刻板影像与人物塑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