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浅析《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7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浅析《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摘要:桃花意象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有桃花喻佳人、爱情与精神家园桃花源的传统习惯。

 

浅析《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


摘要:桃花意象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有桃花喻佳人、爱情与精神家园—桃花源的传统习惯。清孔尚任在此基础上对桃花意象进行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写就了一部耐人寻味的《桃花扇》。现就《桃花扇》里的桃花意象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桃花意象;佳人;爱情;桃花源

桃花在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蕴。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感。自古有以桃花喻人和桃花喻情的传统文化意义,而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桃花源便成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精神家园,而桃花也成了承载这种理想精神家园的典型意象。桃花意象在人们心目中逐渐丰满起来,以它摇曳多姿的面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于世人面前。

清人孔尚任巧妙地运用这一桃花意象,创作了一部伟大而又耐人寻味的传奇佳作《桃花扇》。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文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①]由此可见,桃花扇在剧中不仅是作为一个道具,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总线索。从意象经营的角度来说,甚至可以将它看作全篇的主题意象。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道:“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②]一柄普通的宫扇何以负载如此巨大的功能,竟与国家息息相关、存亡与共?作者在《桃花扇小识》中说:“桃花扇何奇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馀孽也;馀孽者,进声色,罗货利,诘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③]这里说得很清楚,桃花扇之奇皆因扇面之桃花。所以,确切地说桃花才是全文主题的中心意象。“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传者也。”[④]扇面只是桃花的载体,桃花才是负载全部文化意蕴之所在。##end##

那么,桃花在《桃花扇》中又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

一、以花喻佳人:桃花象征李香君的青春美艳

用桃花比喻佳人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诗经》,《诗经·周南·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形象地展示了如桃花般美丽女子的婚嫁情形。新娘与桃花在视觉上存在着相似性:美丽娇艳。所以古人无论是由桃花联想到美少女还是由美少女联想到桃花,这都是一个很朴素自然的联想。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⑤]受《诗经·周南·桃夭》的启发,后代出现了大量以花喻美人的诗作,其中以桃花喻美人的如:“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六世达赖就直接把美人看作是桃花,桃花亦即美人。“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魏曹植《杂诗六首》之四),“桃李佳人欲相思,摘叶牵花共相笑。”(《续玉台新咏》载江总《梅花落》)等。

孔尚任继承了桃花喻美人这一文化传统,剧中大量桃花形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是用来象征李香君年轻美貌的,《眠香》出,侯方域流寓南京,在杨龙友的撮合以及阉党余孽阮大铖暗中资助下,得以梳笼江淮名妓李香君。李香君不仅年轻,“年及破瓜”而且貌美,杨龙友“盛夸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⑥]侯方域赠李香君一柄宫扇作为定情之物,并在扇面上即兴题诗曰:“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这时郑妥娘不满的说:“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是辛夷树?”从这里可以看出,此诗通过辛夷树和桃李花的鲜明对比,极力赞美李香君容颜的美丽,用桃花来比喻李香君年轻貌美的文字还有,如:

[园林好](末)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吹荡,须紧紧袖中藏,须紧紧袖中藏。

[末旦介]你看香君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向生介)世兄有福,消此尤物。(生)香君天资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却奁》

这段文字对李香君的美貌可人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桃李芬芳”隐喻李香君正处于青春好年华,桃李灿烂绽放,香气袭人,是用来形容香君明艳照人,妩媚风流。所以桃花意象在《桃花扇》里,首先是以桃花喻佳人这一传统内涵而呈现给读者的。桃花除了比喻佳人之外,还有另一内涵,即象征男女之间的情爱理想。这两者构成了中国文学中桃花世俗意象的原型。

二、以花喻爱情:桃花象征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

桃花盛开在春天,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春情涌动,也是男恋女爱的最好时光。因而桃花作为婚爱时令的产物,进而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直到今天,我们仍用“桃花运”来比喻某人将会遇到美好的恋情。借用雅各布森关于隐喻和转喻的说法,将桃花比做女子是隐喻联想,以桃花象征爱情是转喻联想。以桃花象征爱情是诗人们喜爱的题材之一,如“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元稹《离思五首》其二)元稹的诗以桃花写乐情,前两句写情人相会时的幽静环境,后两句写情人间甜蜜的爱情生活。“万树桃花”,色彩绚烂,将纯真的爱情烘托得浪漫而又甜蜜。

同样,《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继承并发展了以桃花比喻爱情的传统内涵,用桃花象征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情。关于桃花的爱情故事,古代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东汉永平年中,剡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全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大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遂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进入桃源后,刘、阮与两位资质妙绝的女子酣酒作乐,过起了愉悦的夫妻生活,这是刘义庆《幽明录》里记载的故事。侯方域遇到李香君,他的“桃花运”不比阮、刘的差,他能够梳笼到李香君,是他的运气,用他的话说就是“秀才中状元,有什么不肯处” 。李香君不仅年轻貌美,而且有才华,技艺双全,对真挚的爱情充满了渴望。“(朱)苏小帘前花满畦,(小曰)莺酣燕懒隔春堤;(旦)红绡裹下樱桃颗,(净)好待潘车过巷西。”从这里可以看出,侯方域不仅对李香君有情,李香君也对侯方域有意,他们所谓一见钟情。文中乃多处提及阮刘的典故,用以映衬侯李爱情。如“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阮郎归,买宅桃叶春水”、“逢阮刘,真佳偶”。“阮、刘”的爱情是人人向往的情爱理想,这里用“阮、刘”的爱情来比喻侯李的爱情,说明他们的结合是非常理想的,受到众人的羡慕甚至遭到妒忌,惹得众人心热眼红,用张燕筑的话说是:“各人有帮手,你看今日侯公子,何曾费了分文。”

而最具有爱情表征意义的是候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信物――宫扇。这柄宫扇如果说在未染血成桃花之前象征的是一般世俗爱情的话,那么在宫扇染上了李香君的鲜血点染成桃花之后,它便具有了特殊意义,成为忠贞与崇高的凄美爱情的象征物。

桃花象征凄美爱情也不是孔尚任的首创,早在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里就曾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变的桃花,各自飘零的有情人。此诗再经过孟棨《本事记》进行加工敷衍,便成了人人皆知的关于“人面桃花”的故事。从此以后,“人面桃花”也成为中国文学里的一个经典表述,也使得女子和爱情的关联在桃花意象中更加紧密。后代引用“人面桃花”的诗歌也有很多,如“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柴扉悄悄”(宋柳咏《满朝欢·花隔铜壶》);“人面桃花在何处,绿荫空满路”(宋石孝友《谒金门·风又雨》);“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满纱笼”(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其七)。

“人面桃花”经过孔尚任的发挥与创造,更具有其独特的意味。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宫扇染上了李香君的鲜血后,经过杨龙友点染成了几笔折枝桃花。折枝桃花是李香君守护爱情、坚守正义的见证,同时也是她爱情和政治理想破灭、南明王朝灭亡的象征。李香君鲜血染成的桃花,于是具有以下多重意义:

(一)折枝桃花象征着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正义的坚守。

李香君面对田仰的逼嫁,誓死不从,“案齐眉,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宫纱扇现有诗题万种恩情,一夜夫妻。”“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从这些唱词里我们可以看出李香君对侯方域感情的真挚与忠贞。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之上的,所以,香君在守卫爱情的同时也是在坚守正义。为了爱情,她誓死守楼;为了正义,她视死如归,表现出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李香君不仅在田仰逼嫁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刚烈不阿的英雄气概,她在《却奁》、《守楼》、《拒媒》、《骂筵》中,也都表现出了高贵的精神气节和高尚的政治情操。李香君在《却奁》出:“(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旦怒介)官人上何说法,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多么掷地有声,多么荡气回肠。非凡的胆识与政治远见,不仅令候方域视她为“畏友”,她也受到了复社文人由衷的敬重。在《骂筵》出,更表现出了李香君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权贵,她视死如归的气概令人折服:“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她骂阮大铖:“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一个柔弱女子面对“堂堂列公”,竟然敢如此斥骂,不得不让人敬重。她骂得义正词严,骂得痛快淋漓!李香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品格集中体现在誓死“守楼”一出上。她为了节操自毁花容、血溅诗扇所表现出来的气概是何等的豪迈与激昂。血染的桃花是李香君执着于爱情理想的体现,也是她人格的象征。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桃花除了用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外,还喻指女子行为的轻薄风流。灼灼娇艳的桃花,在以崇尚简淡,讲求中和为美的中国传统审美观里,不免显得有些刺目。与松竹梅兰之类的君子相比较,桃花短暂而绚丽的花期在士大夫眼里未免有滥俗之嫌,所以桃花也就成了某种否定人格的代名词,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宋苏轼《咏海棠》)。桃花的这种轻薄艳俗等意蕴在与女子相联系起来后,便使得桃花在传统文化中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象征――青楼女子。但孔尚任用桃花比喻的青楼女子李香君,她并不粗俗轻薄,恰恰相反,李香君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高贵品质:爱憎分明,高风亮节,正气凛然。

孔尚任并没有拘泥于桃花的传统意蕴。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赋予了桃花崇高的人格魅力。那么,孔尚任能在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里唱出这种反弹之音,是否说明他是在对桃花传统主题意象的一种反拨?不是的,其实这恰是对桃花主题意象的一种肯定。“如果意象主题谱系不层积到相当丰厚的程度,一般很难发生这种否定性的反弹之音”[⑦]。像唐代刘禹锡《秋词》里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今朝”,他唱的就是这种反弹之音。这句诗恰恰显示了诗人对悲秋主题的感受之深刻。“可以说是悲秋主题发展到极致的一种否定形式”。[⑧]同样的,孔尚任是在桃花喻含青楼女子轻薄艳俗的主题意蕴发展到相当丰厚的程度情况下,所作出的一种反弹之音。李香君的气节令当时的很多所谓的文人、君子都自愧不如。李香君虽出自青楼,但不轻薄,她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也是当时那些薄情寡义的青楼女子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这是孔尚任不落窠臼,独抒机杼,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结果,为桃花的主题意象增添了亮丽光彩的一笔。

(二)折枝桃花是李香君飘零身世和悲剧命运的外化。

扇面的几笔灼灼鲜艳的桃花,是李香君自毁芳容,血溅诗扇点染而成的。桃花本身就是李香君遭遇坎坷和挫折的见证。同时,它也是李香君飘零身世和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用香君的话说是:“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多谢杨老爷替奴写照了”,“奴的千愁万苦,俱在扇头,就把这扇儿寄去罢。”

[锦上花]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照,怎能画到。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衬托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

                             -[寄扇]

自古红颜多薄命。周朴的《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白居易《下郅庄南桃花》“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飞何处,山喘是旧时。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古人诗歌里较多地运用桃花来表现人生际遇不佳或寂寞的人生境况。用桃花来比喻女子身世飘零,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林黛玉的《葬花辞》“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⑨]《桃花行》:“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⑩]红颜飘泊孤苦的命运与桃花易逝的花期联系起来。

为什么文人喜欢把女子易逝的青春年华或者飘零落寞与桃花联系起来呢?这是因为桃花开在早春,鲜艳无比,且香气袭人,但花期极短,容易凋零。在文人士大夫眼中,红颜的命运犹如桃花易凋零一般,两者有着相似之处。

李香君是一枝香艳的桃花,况且在当时凄风冷雨的黑暗社会环境中,她更难逃悲惨的命运。生活的辗转奔波,爱情、政治理想的破灭,这都是她红颜薄命、命运多舛的一个集中表现。她是一枝受困桃花和寂寞桃花,同时还是一枝受损的折枝桃花。

李香君是一枝受困桃花。[选优]一出的下场诗:“曲终人散西斜,殿角凄凉自一家;纵有春风无路入,长门关住碧桃花。”诗中被长门关住的是李香君。此时的李香君和其姐妹们一起被关进了深宫学戏,侯门深似海,禁令森严,一旦进去,恐怕再难有出来的机会了。 “碧桃”意象常用来指美好的事物被禁锢和被阻隔。高蟾《上高伺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唐代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诗:“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碧桃被用来比喻人生受困的境遇。

李香君不仅是一枝受困桃花,而且是一朵寂寞桃花。在《题画》一出中,寂寞桃花形象出现了四次,现摘录如下:

(小生扮山人蓝瑛上)美人香冷绣床闲,一院桃开独闭关;无限浓春烟雨里,南朝留得画中画。

[刷子序犯]只见黄莺乱啭,人踪悄悄,芳草芊芊。粉坏楼墙,苔痕绿上花砖。应有娇羞人面,映着他桃树红妍;重来浑似阮刘仙,借东风引入洞中天。

侯方域唱词:想起小生定情之日,桃花盛开,映着簇新新一座妆楼;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今日小生重来,又值桃花盛开,对景触情;怎能忍受一双眼泪。

下场诗:“(生)重到红楼意惘然,(末)闲评诗画晚春天;(生)美人公子飘零尽,(末)一树桃花似往年。”

以上四处的桃花意象都象征了李香君的寂寞孤苦。

此外,李香君还是一朵受损桃花。扇面的几笔折枝桃花,正是李香君把花容碰了个稀烂的明证。“折枝桃花”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并非其一时的兴起偶然为之的冲动。前文中已经有过多次的铺陈,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却奁》出:“[园林好](末)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上;怕遇着狂风吹荡,须紧紧袖中藏,须紧紧袖中藏。”《拒媒》:“管烟花要津,管烟花要津;触恼他风狂雨迅,准备着桃伤李损。”可见,孔尚任在对这折枝桃花“蓄谋”已久了。

李香君最大的悲剧是她爱情理想的破灭。孔尚任一反人们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打破了生旦团圆的成例,在《入道》中,让苦苦相恋的一对有情人双双入了道。这对忠于爱情的李香君来说,是多么残忍和痛苦的一件事情。从爱情的角度来看,不能否认,这是她人生最大的悲剧。李香君在经历了悲欢离合与艰难困苦之后,终于有机会和候方域团聚,而就在这个时候张道士站出来一声怒骂:“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正沉浸在重逢喜悦中的两人,听到这样的斥骂,看到桃花扇被撕碎,他们也就斩断了情根,双双醒悟入了道。

他们爱情的破灭,首先是因为南朝的灭亡,所以这朵折枝桃花的夭折不仅象征了侯李爱情的破灭,更是象征着整个南明王朝的灭亡。“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三、以花喻理想:桃花源象征理想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世外桃源。从此,世外桃源便成了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世外桃源是人们逃避现实、抗拒黑暗社会的避难所。那里没有党派间的你争我夺,没有尘世间的喧嚣烦扰,曾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心向往之。

  《桃花扇》中也多次提到了桃花源:第一出《听稗》,第二十八出《题画》,第三十出《归山》,第三十三出《会狱》,第三十六出《逃难》,续四十出《余韵》,桃花源意象贯串剧本的始终。作者用桃花源来暗指南朝遗民的最终结局—入道,这可说是孔尚任首次对桃花意象进行大胆的尝试。桃花源象征的是美好的精神家园,而孔尚任给南朝遗民安排的结局却是入道,隐寓山林。入道是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一种逃避,是一种无奈的生存选择。孔尚任为何要把桃花源这么美好的社会理想与入道这种无奈的生存方式联系起来呢?表面上看来,入道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因为他们选择了逃避;但从本质上来看,他们却是积极的,因为对于忠于南朝的遗民来说,已经没有比入道更好的出路了。入道是他们不愿跟清朝合作的一种抗争形式,隐寓山林是他们对政治理想的一种坚守。从这个意义上说,入道是南朝遗民对清朝的一种无声的抗争。

所以,我们就不能把孔尚任所设计的结局—入道简单的看成是世人所追求的世外桃源。入道与世外逃源有其相似之处,但作者更多的是想突出它们的不同点。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快乐和平的,但隐寓山林的遗民却还要受到清朝官吏的追捕。孔尚任用世人追求的世外桃源来象征入道,更加突出了剧本的悲剧色彩。

综上所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桃花意象,经孔尚任的加工润色之后,更具有独特的韵味。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桃花扇》里的桃花,是经过孔尚任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的结果,是作者爱恨情仇的寄托与表达。

注释:



[①]孔尚任.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

[②]孔尚任.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

[③]孔尚任.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

[④]孔尚任.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

[⑤]转引自金启华等主编:诗经鉴赏辞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14.

[⑥]以下出现的引文皆出自孔尚任著,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⑦]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

[⑧]王立,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7,(1).

[⑨]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4, 181. 500.

[⑩]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4, 181. 500.

 

上一篇: 浅析《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

下一篇: 浅析《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