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环境危机下的人类共同体建设:中国环境外交的机遇和挑战
 
更新日期:2019-10-25   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环境问题上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当今环境外交的局面相当复杂,任何一项合作的达成都异常艰难。对中国环境问题及环境立场的攻击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环境问题上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当今环境外交的局面相当复杂,任何一项合作的达成都异常艰难。对中国环境问题及环境立场的攻击一直没有停止过。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就在其报告中指责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总是片面强调自己的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及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等,指责中国未充分履行全球环境义务。近几年对于中国的环境抨击更是甚嚣尘上。松花江流域的污染问题,一度引起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反华声浪,日本多次宣称中国的工业污染殃及了日本,韩国也利用跨界大气污染问题向中国施压,宣扬所谓雾霾责任。西方大国更是一直利用自己已有的话语优势,试图将环境问题政治化、扩大化,迫使“发展中大国”承担更多的出资责任与减排义务。在现有的国际关系当中,中国威胁论始终是有市场的,国内的环境问题还经常与国际热点同步,未来环境外交领域里的争斗会会更趋激烈。但用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来概括,中国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国际环境合作迄今还是一个碎裂的外交平台,统一的共识很有限,为了各自的利益各国之间分歧巨大。如何突破现有的纷争框架,凝聚各国意志,这也是对中国智慧与中国行动力的挑战。主要发达国家本应大幅减排,显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但事实上,发达国家更重视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发展中国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漠不关心,甚至有意将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经济化,谋求更多利益。发展中国家也分化为“基础四国”、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几个阵营,保持共同立场的难度很大。放眼来看,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也面临着新一轮调整。而美国作为曾经的环境领袖,其政策多变。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后,国际气候谈判及履约问题将出现新的局面,“绿色壁垒”的呼声再次高涨。但换个角度来看,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环境危机的努力与合作很有可能成为现存国际秩序实现调整的突破口。对于中国的环境外交来说,需要认清形势、施展作为,切实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格局的改变。机遇和挑战殊为一体。
中国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实力和优势。一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排卓著,在环境保护诸领域积极努力,已展现出相当的国际领导力,二是中国经济进入了质量发展阶段,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决心是空前的,较之以往也具备了更好的技术、人才与资源条件。三是中国已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拥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对于推动巴黎协定、南南合作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举世公认的。为此,首先要系统构建我国环境治理及国际合作的战略规划,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统筹兼顾国内的污染治理、自主减排、一带一路中的绿色理念及重点国际环境合作项目包括环境公约的履约问题等。在中国的原则立场上进一步明确行动步骤与落实机制,对世界性环境危机提出鲜明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立足于先解决好自身的环境问题(如针对空气、水和土壤三大重点污染进行治理及开展生态恢复等),同时也积极参与未来环境政治与经济秩序及全球环境治理规则的制定。我们应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与环境外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架构的两个有力依托。目前,中国已是新能源产业的最大平台,国内环保产业也进入了重大发展时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应进一步制定和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业生态标准以及操作指南,促进生态环保技术的国内外联合研发与推广应用,重视建设多种形式的联合作平台,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支持。这不仅是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有力回击,而且也可进一步拓展了对外环境合作空间,凸显中国环境大国的全方位影响力。
第二,增强国际环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讲清中国的环境努力及世界贡献,构建独特而有效的环境话语体系。其内涵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而有区别的环境责任原则、发展的权益、排放的权益、共商共建共享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智慧,将之综合融汇于对外交流当中,方能展现中国话语的巨大魅力,使之成为世界环境话语的一部分。面对发达国家已有的话语优势,中国不仅要埋头苦干兑现承诺,也要学会总结中国实践,向世界展示、宣传和输出中国经验,使得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行动力同步提升。为此需要改进环境宣传系统,讲好中国环保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应对环境危机、捍卫人类共同利益的认知和行动。2017年中国的治霾成就显著,就是一份很好的国际经验。2018年中国政府正在进行一系列促进性对话,并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贡献,中国在国际环境合作中体现出大国风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富有重要政治责任的国家等等,这些应被国内外公众熟知。这也是赢得民意支持与国际友好的保证。
第三,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制的改革与整合,适当放开国际环境合作的参与主体,加强有关科研、决策与工具研究,加强综合研判及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环境合作主体本应是多元化的,我国目前承担环境外交活动的主要是国家职能机构及具有政府背景的环保组织。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民间的环保力量人参与国际合作,这是国家间、政府间合作的有效补充。今后还要面对更多的非国家层面的各种环境合作,要为各类民间组织提供发声的平台与成长的空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环境危机下的人类共同体建设:中国环境外交的机遇和挑战

下一篇: 环境危机下的人类共同体建设:中国环境外交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