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敲醒教育的警世钟
 
更新日期:2019-10-29   来源:戏剧之家   浏览次数:2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教师建立良好的期望他就算今天不犯错,以后也会。我们无法改变像孟丹这样的人哈姗校长眼中的孟丹是捣乱、残暴、满口脏话、偷盗行为的坏学生,校

 
(一)教师建立良好的期望
“他就算今天不犯错,以后也会。我们无法改变像孟丹这样的人”哈姗校长眼中的孟丹是捣乱、残暴、满口脏话、偷盗行为的坏学生,校长对他只有打骂和凌辱,甚至把他强制送进了看守所。孟丹是“行为-反应”传统是教育的牺牲品,他在饱受校长蔑视眼光和被误会为小偷之后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扭曲,对各种事物产生了抗拒的心理,最终他以病态残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校长的控诉——放火烧园,也标志“行为-反应”教育的失败。“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他这是第一次懂得去感恩”,马修眼中的莫杭治是拥有天籁般嗓音的少年。马修鼓励他、选拔他当合唱团的主唱,甚至为他开设“小灶”,告诉他母亲莫杭治的音乐才能,最后莫杭治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期望行为引导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教师应该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把积极的期望看作教师自身的责任;第二,相信每一个学生比现在做的更好;第三,学生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指向人的一生,是不容许出错的,教师要防止消极的“预言的自我实现”。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德、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二)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佩皮诺一个可爱胆小、满怀希望的孤儿;莫杭治一个“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理”的潜在音乐家;孟丹一个满嘴脏话、欺凌弱小、横行霸道的支配者;古尔班一个五音不全会吹口琴想当宇航员的小男生。马修更多的事真诚的爱护与关心佩皮诺,让他感受到如父亲一般的疼爱;他认真负责的指导莫航治,发掘他的音乐才能,点燃他的音乐梦想;对于孟丹树立规则,不许他抽烟喝酒,不许他脱其他学生“下水”,不许他欺凌弱小;当古尔班偷校长钱造成严重后果时,询问他偷钱的缘由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马修更多的是体谅和宽容。
所谓“孔子施教,各出其材”,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有差异化的教学与指导。学生天生的气质类型的不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心理特质,这种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也是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本来的生活经验,教学活动也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增长点,理解他们对事物的见解与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让教育真正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的进步。
(三)惩罚与宽容并重
乐可儿在门上安装伤人设备,弄伤了学监马桑大叔,马修让他去照顾马桑大叔,在与马桑大叔相处的过程中,乐可儿体会到了愧疚,懂得了责任;莫航治一瓶墨水泼在马修身上,马修取消了他领唱的机会,直到公爵夫人来听合唱,莫航治体验到羞耻与后悔懂得了感恩;孟丹欺负佩皮诺收睡觉钱,不许他抽烟喝酒,拉古尔班下水,让孟丹一度看到了希望,刚燃起人性的光辉……
人类学家兰格维尔特曾说“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是包含宽容的惩罚,是一种合乎人性的、构建人性的教育方式,能够赋予学生耻辱感和责任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从而远离人性中的恶根。惩罚要体现对于生命的关照而不是遏制,是一种满怀宽容的惩罚,不能造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对于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即可。有时宽容学生对学生起到的教育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心理的震撼,宽容指向人性的美好,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和理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适当的宽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胸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程度。
(四)发挥教师爱的教育力量
在影片中很多镜头都能体现马修对于学生的关爱、保护他们免于受校长的体罚。马修三条“不许体罚学生、我来决定如何处置他们,有权不公不姓名”;学生编歌词嘲笑马修时,他没有体罚而是用爱的眼光看到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莫航治在黑板上画漫画愚弄马修时,他也是一笑了之,用漫画的形式勾勒出莫航治的头像……就是在点点滴滴的爱与包容中赢得了学生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灵魂,一个不了解学生、不去爱学生的人根本不配为人师表。《放牛班的春天》的扉页写到:爱,点亮了他们的世界,教育没有了爱,就是无水的池,干涸而空洞。作为未来社会的教师,要培养的是一代代面向社会、世界的人才,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唤醒学生的善良、美丽、诚实等天性,我们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让他们体会爱、欣赏爱、懂得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敲醒教育的警世钟

下一篇: 敲醒教育的警世钟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