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异化劳动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更新日期:2019-10-29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职业生涯规划是激发人自觉劳动,发挥人的劳动潜能的内在动力。高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为自身设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激发人自觉劳动,发挥人的劳动潜能的内在动力。高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为自身设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内在和外在阻力,开发自我潜能,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达到自我实现。
如今,异化劳动现象依然充斥于当代普遍社会生活,给人们的全面发展带来危机和挑战。对《手稿》中劳动异化问题的认识,不仅能促进人们正确了解和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还能推进当代各领域崇尚劳动,释放创造潜能,激发劳动热情。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辨证地看待劳动就业中的矛盾问题。
(一)提倡自我实现的择业观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的需求,是精神性价值观的最终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决定了人生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即通过从事一个职业来满足人生需求与价值。人的价值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认定自我价值。而这种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的统一是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所要遵循的唯一标准。
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是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变成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人全部力量的发展成为人的职业目的本身。马克思所认为的财富仅仅表现为个人需要、享受、生产力等的普遍性,表现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个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当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就必须开始为自己重新选择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长期甚至终生的目标。学生们应当清楚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能力,掌握社会需求,从事适当的职业。职业可以作为目标但是人生的目标不仅仅限于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应当在物质报酬与个人发展之间做出权衡,充分考虑职业目标与自我实现是否向统一。
(二)培养大学生的自由个性
自由个性是人历史发展的最高成果,它是指个人能作为个人且更具自己的意愿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能力,自由地创造和展示自己的本质与独特性,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异化劳动使人被劳动所奴役,从而造成人与人自身的异化。克服劳动异化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在劳动中的独特个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由个性,在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所选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对口,能否施展自身才能与提高自身素质。在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应当重视个人专长、社会价值、个人兴趣以及有利于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社会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沟通引导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是学生能够清楚地相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当下的情绪感受。沟通引导能力,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绪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了解和感知他人的观点和情绪,进而实现有效地沟通和适度引导。首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得大学生会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看问题,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能够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人际交往可以提升人们对他人态度的敏感性,对他人态度、评价做出迅速反应乃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次,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个人是在于他人交往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在与人交往中,人们会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一一从中获得自我形象、自我感觉、自我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总而言之,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如何和群体其他人恰如其分地交往交流的方式,是个体恶群体协调共存的重要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学会为人处世。即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异化劳动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 异化劳动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