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外语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
 
更新日期:2019-11-01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0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充分结合外语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审美教育和素养教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透过一

 
1. 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充分结合
外语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审美教育和素养教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样,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语言作为传播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众所周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导入人文知识的意义诸多: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社会、历史、艺术、宗教、地理等相关知识;拓展课程教材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等表现力;通过鉴赏作品能与喜爱学者之间无障碍交流,提高会话能力;提高文化造诣基础上了解政治、科学等专门领域的知识,为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外语教育与教学的题材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反映,是鲜活的生活中人物的心态写照,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丰富人类的生活态度及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思维的适应性。由此可见,外语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但是据康淑敏(2016年)深度学习研究相关成果显示,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存在模式比较传统,仍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教育上,并未重视外语素养的培养。外语课程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外语学科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环节。这种割裂了教与学的辨证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外语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语言领悟和创造思维。教师往往倾向于教授知识文化,因为教学目的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外语素养,思维就比较刻板,对知识和社会的适应性就较差。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外语教育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启迪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探求真理的能力。
实际上,从我国古代教育开始,教育家们就认为“教”与“学”就是辩证统一的。如《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语言习得中也不例外,也应该力求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教与学,将“教为主”变为“学为主”,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将语言的习得与文学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外语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和文化的适应性。通过文学与文化知识,学生较快地融入到环境之中;面对中外不同的文学与文化,学生又迅速地融入到两种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背景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是当今外语学科素养的重要目的。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学生未来发展去向多元,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单一的语言教学会让“学以致用”落空。因此,外语教学中融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实践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方式。
其中章兼之的“五因素十字积极教学法”,即“情意、情景、知识、交际、方法”五个维度进行外语教学。其中情意就是指情感和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动机、兴趣和意志。调动了学生的“情意”能有效的推进外语教学。外语文学作品就可以称为是可以调动学生“情意”的一种方式。如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西洋的纸,餐具什么的,都是亮晶晶的。闪亮的东西让人心神不宁而东方的纸和餐具,以及玉,都是呈现一种润泽的肌理,其中蕴含了岁月的沧桑”。通过这些形象而有想象空间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自然会产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区别?这种区别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学生一旦开始了探究,就会形成一系列的疑问,这些疑问就会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
2.外语教学中着力培养语言能力
外语素养实践素养部分,也即是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译。如上所述,所谓的人文素养实质就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对自身,对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和终极关怀。这种人文素养体现在人类对历史、文化等的思索中,这种思索的集中体现形式就是文学作品。因此加强文学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学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善于用作品作为媒介,将丰富多彩的实践翻译模式与鉴赏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的,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自主的学习和品鉴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张正东在对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进行构建时,在《教学技巧新论》里基于“翻新与创新”理念,提出了“裁缝、滚雪球、发酵、迂回、反刍”等“原则性技巧”和“整体教学、模拟情境”等“操作性技巧”。这些研究成果突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强调了实践素养的重要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外语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

下一篇: 外语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