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融合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更新日期:2019-11-01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23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发挥文化传承和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就当前我国高校在“概论”课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实效性来看,现状不容乐观,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
1.教育方式缺乏有效创新,考评结构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在概论课教学方面大多偏向于政治主导型,重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忽视对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涵育。在形式方面,大多采用课堂或讲座的形式,学生缺乏从课堂到现实的社会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难以入脑入心;在内容方面,教师囿于专业所限,难以意识到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有益性,更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考评体系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合成的方式,平时成绩在评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统一标准,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强。期末成绩则大多以闭卷考试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记忆能力及有限的知识应用能力,结果重于过程,无法有效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性。这种单一的考评结构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重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累,而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以此带来考评机制缺乏实效性。
2.价值认同融入欠缺,考评标准一元。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着分化重组,从而使得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元化和利益差别显性化成为当前社会生活的突出特点,这一切,反映到文化建设领域就是多元异质型文化的并存”。其一,多元文化衍生的多元价值观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造成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尚未定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多重价值观选择时,容易迷失方向,价值观迷茫。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容易产生偏见,态度冷漠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质疑和抵触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出现滑坡,这样也使得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被稀释和淡化。其二,目前国内大多高校采用的是以考试成绩为教学效果考核标准的教育评估模式,这也使得学生往往将自己学习的目标定位为考试高分,获得奖学金,这种偏狭的学习理念阻碍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传统文化,认知肤浅,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内化为内心的价值认同。
3.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缺乏深挖和细化,考评内容固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浩如烟海,但是就当前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来看,实际利用的资源极为匮乏。而且多数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一些历史教材或者图书资源,在内容上也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做出科学全面分析,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自己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实效性也缺乏提升。而且,高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一,整体水平有限,同时,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教师水平不足以满足的矛盾,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欠缺的症结之一。其结果必然是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陌生与排斥,转向“吸收”外来文化,造成了大学生难以与民族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共振,“少了情感支撑的大学生,就不能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便会对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概论课的实效性也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我认识到,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讲不好“概论”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推进本学科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觉性。同时,教师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传输给学生,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起到关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此涵养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融合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 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融合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