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已经是各高校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方式。自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列入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后,高校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开展更加系统和规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红色精神氛围相对浓厚,所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相对较早,理论研究成果和教育形式的探索也相对较多。以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为例,这些地区所在省(市)的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影响力。但是以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为主线,在教学方式与内容、校园活动融入性、校内外资源整合、新媒体依托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共性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思政课或者选修课一般以闭卷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红色历史观和正确审美观的评价;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方面,一般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没有利用好红色文化教育对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评优评先、党员发展等体现学生品质等个体性差异的形成性评价和推优性鉴定。
1、教学方式与内容方面
一般还是沿用传统的讲授式进行灌输式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规范地认知和掌握红色文化历史是必然性要求,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单靠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降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教学内容上,高校尚未充分挖掘地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未将体现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无法感同身受身边历史的厚重、体会身边改革成果的不易,学习身边红色先锋的奋进。
2、校园活动融入性方面
校园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想引领的作用已得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品牌性活动已成为各高校展示风采的名片。但是如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名片,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校园活动,一般都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每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这确实能起到铭记历史的警示作用,但是如何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校园活动中,并形成体现地域性红色文化的品牌活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校内外资源整合方面
目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大多还是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负责为主,“三全育人”机制大多体现在口号层面。红色文化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的开发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是对校外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比如利用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开展的学生实践性活动较少。另一方面是校内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课程资源等尚未形成系统性开发和利用。
4、新媒体依托方面
在新媒体融合时代,虽然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等已率先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的形式占领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并取得了较好地舆论导向效果。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宣传并未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情况,进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