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文化育人的历史新方位
 
更新日期:2019-11-06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浏览次数:2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确立了包括文化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明确了文化育人的实践策略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扎根“新时代”,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一)时代意蕴:新时代赋予文化育人新内涵
1、以价值观为导向,增强文化统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成果,是人民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育人的重点和核心,坚持育人导向,在课程、实践、管理、服务、网络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充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自觉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主动服务社会。
2、传承与发展并重,增强文化育人实效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域,也是文化启蒙和创新的摇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延续着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规范,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历史根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述,这一时代语境赋予文化育人新的使命担当。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同时,文化育人要充分彰显时代特色,从传承吸收实践到创新创造,应积极拓展载体和平台,重视青春底色与青年趣味,提升育人实效,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3、做好体系化设计,推动多方协同育人
不同于以往单一主体、单一场域的育人模式,文化育人实践中,社会、企业、家庭、学校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育人过程,汇聚各场域育人要素合力。同时,依托理论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网络为平台载体,将课堂教学作为文化育人的主要渠道,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作为课程文化育人的延伸,互联网升级为文化育人的“第三课堂”,实现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
(二)内容支撑:文化育人开辟德育新路径
1、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作为一种“持久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创造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特性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人伦纲常、修身齐家、治国理政、道德涵养等论述,对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
2、重视党史和红色革命文化感召人、激励人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和改革、建设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是高质量、原汁原味的教育资源。将党史和红色文化纳入文化育人内容体系,让红色革命文化走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融入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入网络思政,形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系列优质素材,讲好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教育感召力。
3、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人、提升人的作用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依托,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理论课堂、融入教材、深入宿舍、融入校园活动。巩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成才观和道德观,握牢思想的方向盘,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化育人的历史新方位

下一篇: 文化育人的历史新方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